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 我国民事主体制度概览 | 第13-23页 |
(一) 民事主体定义 | 第13-14页 |
(二) 民事主体变迁轨迹 | 第14-19页 |
1. 法的主体资格的不存在——法的主体资格的有限赋予 | 第15-17页 |
2. 法的主体资格的有限赋予——法的主体资格的普遍赋予 | 第17页 |
3. “人类”法主体资格的普遍赋予——“拟制人”法主体资格的有限赋予 | 第17-19页 |
(三) 民事主体制度内部关系 | 第19页 |
(四) 民事主体判断标准 | 第19-23页 |
1. 权利能力——法主体资格的外衣 | 第20-21页 |
2. 权利能力平等并非权利与义务的等同 | 第21页 |
3. 行为能力——民事活动是否有效的“试金石” | 第21-22页 |
4. 民事主体制度的哲学基础 | 第22-23页 |
二、比较法考察 | 第23-39页 |
(一) 理论证成 | 第23-29页 |
1. 国外立法实践 | 第23-26页 |
(1) 英国的动物法律保护——“马丁法案”与“RSPCA”非政府组织 | 第23-24页 |
(2) 新西兰动物法律保护——动物保护范围的调整 | 第24页 |
(3) 美国动物法律保护——动物反虐待法律 | 第24-25页 |
(4) 香港动物法律保护——法令与SPCA 动物保护组织 | 第25-26页 |
2. 国内外理论学说 | 第26-29页 |
(1) “动物完全法律人格说” | 第26-27页 |
(2) “动物限制法律人格说” | 第27-28页 |
(3) “动物无法律人格说” | 第28-29页 |
(二) 判例实践 | 第29-39页 |
1. 经典案例:美国“矿石王国诉墨顿案” | 第29-33页 |
(1) 基本案情 | 第29-31页 |
(2) 法官判决书 | 第31-33页 |
2. 国内事件——动物保护情况一览表 | 第33-39页 |
(1) 时间分布分析 | 第37-38页 |
(2) 施暴人类型分析 | 第38页 |
(3) 受害动物类型分析 | 第38-39页 |
(4) 受损利益分析 | 第39页 |
三、我国动物民事地位建立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9-47页 |
(一) 必要性 | 第39-41页 |
1. 维持生态秩序的必要 | 第39-40页 |
2. 促进人类基因进化的需要 | 第40-41页 |
(二) 可行性分析 | 第41-47页 |
1. 反对派观点 | 第41-43页 |
(1) 有悖法律制定的目的 | 第41-42页 |
(2) 有悖传统道德伦理 | 第42页 |
(3) 动物无法成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承担者 | 第42-43页 |
(4) 动物权利论的旨在“反人类” | 第43页 |
2. 对反对派观点的驳斥 | 第43-47页 |
(1) 坚持动物主体论并不违反立法目的 | 第43-45页 |
(2) 坚持动物主体观并不悖于道德与伦理 | 第45页 |
(3) 动物可以是权利义务的承担者 | 第45-46页 |
(4) 动物权利论如何反人类? | 第46-47页 |
四、我国动物民事主体地位构建之具体方案 | 第47-59页 |
(一) 方案一:创设生物格制度 | 第47-54页 |
1. 生物格制度的建立 | 第47-48页 |
2. 生物格制度具体内容 | 第48-54页 |
(1) 民法物格制度之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及基本内容 | 第48-50页 |
(2) 民法生物格制度之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及基本内容 | 第50-52页 |
(3) 民法生物格制度方案建议 | 第52-54页 |
(二) 方案二:类人格制度的建立 | 第54-57页 |
1. 动物拥有类人格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1) 动物与人类具有共性 | 第54页 |
(2) 抽象人格技术可弥补动物理性的不足 | 第54-55页 |
2. 类人格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55-57页 |
(1) 类人格权制度的概念 | 第55页 |
(2) 类人格权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55-56页 |
(3) 类人格制度的核心在于限制 | 第56-57页 |
(4) 类人格权制度与生物格权制度的联系 | 第57页 |
(三)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57-59页 |
1. 关于民事权益的说明 | 第57-58页 |
2.关于动物分类的说明 | 第58-59页 |
五、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