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本质与应对--从传统方法与大数据挖掘的视角探索不同类型拖延人群的特征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引言 | 第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2.1 有关拖延定义的争议 | 第12-13页 |
| 2.2 有关拖延类型的争议 | 第13-14页 |
| 2.3 拖延量表 | 第14页 |
| 2.4 本研究的初步观点 | 第14-15页 |
| 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7页 |
| 3.1 拖延的定义和构念范围问题 | 第15页 |
| 3.2 拖延的测量问题 | 第15页 |
| 3.3 拖延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问题 | 第15-16页 |
| 3.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7页 |
| 4 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17-21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4.3 结果 | 第17-20页 |
| 4.3.1 拖延程度 | 第17-18页 |
| 4.3.2 拖延概念的初步描述 | 第18-19页 |
| 4.3.3 拖延造成的影响 | 第19-20页 |
| 4.4 讨论 | 第20-21页 |
| 5 半结构化访谈 | 第21-31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5.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5.2.1 被试 | 第21-22页 |
| 5.2.2 访谈过程 | 第22页 |
| 5.2.3 访谈资料处理 | 第22-24页 |
| 5.3 研究结果 | 第24-28页 |
| 5.3.1 拖延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 5.3.2 拖延的维度界定 | 第25-28页 |
| 5.4 讨论 | 第28-30页 |
| 5.5 结论 | 第30-31页 |
| 6 拖延过程量表的编制 | 第31-38页 |
| 6.1 量表编制目的 | 第31页 |
| 6.2 方法 | 第31-32页 |
| 6.2.1 量表题目形成 | 第31页 |
| 6.2.2 初始问卷发放 | 第31页 |
| 6.2.3 统计软件采用 | 第31-32页 |
| 6.3 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 | 第32-34页 |
| 6.3.1 项目分析 | 第32页 |
| 6.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 6.4 正式量表施测 | 第34-35页 |
| 6.4.1 被试及发放程序 | 第34页 |
| 6.4.2 测量工具 | 第34-35页 |
| 6.4.3 统计软件 | 第35页 |
| 6.5 结果 | 第35-37页 |
| 6.5.1 结构效度 | 第35-36页 |
| 6.5.2 效标关联效度 | 第36-37页 |
| 6.5.3 信度检验 | 第37页 |
| 6.6 讨论 | 第37-38页 |
| 6.7 结论 | 第38页 |
| 7 拖延的分类学研究 | 第38-45页 |
| 7.1 引言 | 第38-39页 |
| 7.2 消极拖延的结构验证 | 第39-41页 |
| 7.3 以拖延为尺度的分类研究 | 第41-44页 |
| 7.3.1 分类方法和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 7.3.2 被试及测量工具 | 第42页 |
| 7.3.3 研究结果 | 第42-43页 |
| 7.3.4 讨论 | 第43-44页 |
| 7.4 结论 | 第44-45页 |
| 8 个体差异相关因素与消极拖延的作用机制 | 第45-60页 |
| 8.1 引言 | 第45-49页 |
| 8.1.1 拖延与人格特质的关联 | 第45-46页 |
| 8.1.2 拖延与人格特质关系间的中介变量分析 | 第46-48页 |
| 8.1.3 模型假设 | 第48-49页 |
| 8.2 方法 | 第49-51页 |
| 8.2.1 被试 | 第49-50页 |
| 8.2.2 测量工具 | 第50页 |
| 8.2.3 统计工具和数据处理过程 | 第50-51页 |
| 8.3 结果 | 第51-58页 |
| 8.3.1 潜变量间的相关性 | 第51页 |
| 8.3.2 各假设模型的测量模型检验 | 第51-58页 |
| 8.4 讨论 | 第58-60页 |
| 8.5 结论 | 第60页 |
| 9 消极拖延的内部作用机制 | 第60-65页 |
| 9.1 引言 | 第60-62页 |
| 9.2 方法 | 第62页 |
| 9.2.1 被试 | 第62页 |
| 9.2.2 测量工具 | 第62页 |
| 9.2.3 统计软件 | 第62页 |
| 9.3 结果 | 第62-64页 |
| 9.3.1 潜变量间的相关性 | 第62页 |
| 9.3.2 模型拟合指数及相关路径结果 | 第62-64页 |
| 9.4 讨论 | 第64-65页 |
| 9.5 结论 | 第65页 |
| 10 “拖延症”的大数据研究 | 第65-72页 |
| 10.1 引言 | 第65页 |
| 10.2 方法和研究过程 | 第65-66页 |
| 10.2.1 信息采集 | 第65-66页 |
| 10.2.2 微博内容分析 | 第66页 |
| 10.3 结果 | 第66-71页 |
| 10.4 讨论 | 第71-72页 |
| 11 总讨论 | 第72-79页 |
| 11.1 拖延的本质及其维度的界定 | 第72-73页 |
| 11.2 拖延过程量表的编制 | 第73页 |
| 11.3 拖延的分类研究 | 第73-74页 |
| 11.4 个体差异相关因素与消极拖延的作用机制 | 第74-75页 |
| 11.5 消极拖延的内部作用机制 | 第75页 |
| 11.6 “拖延症”的大数据研究 | 第75-76页 |
| 11.7 如何减少消极拖延的发生 | 第76-78页 |
| 11.8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78-79页 |
| 12 总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87页 |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