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概述 | 第16-21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功率特性 | 第16-18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 第18-20页 |
1.2.3 快速充放电对负极材料的要求 | 第20-21页 |
1.3 TiO_2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36页 |
1.3.1 纳米结构设计 | 第21-24页 |
1.3.2 掺杂 | 第24-25页 |
1.3.3 碳复合(高导电性材料) | 第25-29页 |
1.3.4 自支撑电极 | 第29-33页 |
1.3.5 不同晶体结构 | 第33-3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2章 实验与分析测试方法 | 第38-47页 |
2.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1.1 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材料 | 第38-39页 |
2.1.2 实验中所用到的设备 | 第39页 |
2.2 材料制备方法 | 第39-41页 |
2.2.1 介孔TiO_2/纳米碳复合材料制备 | 第39-40页 |
2.2.2 非晶TiO_2制备 | 第40-41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41-44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47页 |
2.4.1 电极片制作 | 第44-45页 |
2.4.2 电池装配 | 第45-46页 |
2.4.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46-47页 |
第3章 介孔TiO_2/CNTs复合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 | 第47-78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具有连续包覆结构的介孔TiO_2/MWNTs复合材料 | 第47-55页 |
3.2.1 基于聚羟基乙酸钛分解过程制备介孔TiO_2 | 第47-51页 |
3.2.2 介孔TiO_2/MWNT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1-54页 |
3.2.3 介孔TiO_2/MWNT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4-55页 |
3.3 具有不连续包覆结构的介孔TiO_2/SWNTs复合材料 | 第55-69页 |
3.3.1 基于聚羟基乙酸钛胶体溶液水解过程制备介孔TiO_2 | 第55-61页 |
3.3.2 介孔TiO_2/SWNTs自支撑电极的构建与表征 | 第61-66页 |
3.3.3 介孔TiO_2/SWNTs自支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66-69页 |
3.4 制备方法的通用性与量产化研究 | 第69-76页 |
3.4.1 介孔TiO_2/MWNTs制备方法的通用性 | 第69-71页 |
3.4.2 介孔TiO_2/SWNTs制备方法的通用性 | 第71-75页 |
3.4.3 量产化研究 | 第75-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介孔TiO_2/少缺陷石墨烯柔性自支撑电极的构建及电化学性能 | 第78-94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介孔TiO_2/石墨烯柔性自支撑电极的构建与表征 | 第78-85页 |
4.3 介孔TiO_2/石墨烯柔性自支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85-91页 |
4.3.1 扣式电池测试 | 第86-88页 |
4.3.2 柔性电池测试 | 第88-91页 |
4.4 柔性自支撑电极构建方法的通用性 | 第91-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非晶TiO_2的嵌锂诱导相变与倍率性能提高 | 第94-113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电化学嵌锂诱导非晶TiO_2相变的研究 | 第94-105页 |
5.2.1 诱导相变行为观察 | 第94-97页 |
5.2.2 诱导相变对倍率性能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2.3 XAFS研究诱导相变降低倍率性能的微观机理 | 第100-105页 |
5.3 提高非晶TiO_2的倍率性能 | 第105-111页 |
5.3.1 Zr掺杂提高非晶TiO_2的倍率性能 | 第105-107页 |
5.3.2 Ti~(3+)自掺杂提高非晶TiO_2倍率性能 | 第107-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