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泥石流论文

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据及沿河线减灾对策

论文创新点第5-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4-36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4-21页
    1.2 泥石流堵河研究现状第21-33页
        1.2.1 国外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第21-22页
        1.2.2 国内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第22-3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3-36页
        1.3.1 主要内容第33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3-36页
第2章 泥石流堵塞大河模式及特点第36-47页
    2.1 典型泥石流堵河事件例举第37-43页
    2.2 泥石流堵河特点第43-45页
    2.3 小结第45-47页
第3章 泥石流堵塞大河机理的试验研究第47-63页
    3.1 试验概述第47-49页
        3.1.1 模型试验相似律第47页
        3.1.2 试验装置第47-48页
        3.1.3 试验水系统第48页
        3.1.4 泥石流样品配制第48页
        3.1.5 测量系统第48-49页
    3.2 试验内容第49页
    3.3 试验结果第49-53页
    3.4 堵河模式分析第53-57页
        3.4.1 潜坝壅堵第53-55页
        3.4.2 堰塞坝全堵第55页
        3.4.3 堰塞坝局部堵塞第55-57页
    3.5 泥石流堵塞大河影响因素分析第57-61页
        3.5.1 泥石流容重第57-58页
        3.5.2 主河宽度第58-59页
        3.5.3 交汇角第59页
        3.5.4 泥石流总量第59-60页
        3.5.5 泥石流流量比第60-61页
    3.6 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泥石流堰塞坝堵塞大河综合判据第63-69页
    4.1 堰塞坝与主河水流的相互作用第63页
    4.2 堰塞坝堵塞主河的综合判据第63-66页
        4.2.1 泥石流运移距离和堵河总量的计算第64-65页
        4.2.2 堰塞坝堵河综合判据第65-66页
    4.3 泥石流堰塞坝堵河程度的预估方法第66-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基于异重流理论的潜坝壅堵判别方法第69-83页
    5.1 泥石流在水下运动的特点第69页
    5.2 泥石流龙头运动方程研究第69-75页
        5.2.1 泥石流龙头模型的提出第69-70页
        5.2.2 泥石流入汇后的二维基本运动方程第70-71页
        5.2.3 泥石流龙头基本方程第71-73页
        5.2.4 泥石流龙头基本方程的简化第73-75页
    5.3 影响泥石流龙头运动速度的单因素分析第75-78页
    5.4 潜坝壅堵的判别方法第78-82页
        5.4.1 泥石流龙头在主河里的运移距离第78页
        5.4.2 泥石流龙头贯穿主河所需最小固体物质总量计算第78-79页
        5.4.3 算例第79-80页
        5.4.4 潜坝壅高上游水位计算第80-82页
    5.5 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泥石流堰塞坝堵塞大河对上游及异岸的影响第83-101页
    6.1 泥石流局部堵塞大河的异岸受灾判据研究第83-96页
        6.1.1 FLUENT数值模拟方法简介第84-86页
        6.1.2 不同堵塞系数时主河流场的数值模拟第86-92页
        6.1.3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主河流场有序度分析第92-96页
    6.2 泥石流堰塞坝堵河的上游水位壅高值计算第96-99页
    6.3 小结第99-101页
第7章 震后泥石流危险区沿河线路工程减灾对策第101-111页
    7.1 震后灾区泥石流对线路工程的危害模式第101-104页
        7.1.1 典型实例第101-103页
        7.1.2 泥石流对线路工程的危害模式第103-104页
    7.2 泥石流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第104-107页
        7.2.1 泥石流灾害防治基本理论和技术概述第104-106页
        7.2.2 震后泥石流灾害防治的新思想和新技术第106-107页
    7.3 震后泥石流危险区沿河线路工程的减灾对策第107-109页
    7.4 小结第109-111页
结论第111-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ikipedia的自动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Web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与追踪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