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 第11-15页 |
1.1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厘定 | 第11-12页 |
1.1.1 社会保障 | 第11页 |
1.1.2 社会养老保险 | 第11-12页 |
1.1.3 农村养老保险 | 第12页 |
1.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革 | 第12-13页 |
1.2.1 农村养老保险的萌芽阶段 | 第12页 |
1.2.2 农村养老保险探索实施阶段 | 第12-13页 |
1.2.3 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 | 第13页 |
1.3 农村养老保险的特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农村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法律渊源以及背景 | 第15-20页 |
2.1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根据 | 第15-16页 |
2.1.1 保障人权 | 第15页 |
2.1.2 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 第15-16页 |
2.1.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论 | 第16页 |
2.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渊源 | 第16-17页 |
2.2.1 宪法及法律 | 第16-17页 |
2.2.2 行政法规 | 第17页 |
2.2.3 部门规章 | 第17页 |
2.2.4 地方性法规以及地方性政府规章 | 第17页 |
2.3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背景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 第20-25页 |
3.1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3.1.1 立法滞后问题 | 第20页 |
3.1.2 立法层次低问题 | 第20页 |
3.1.3 未能贯彻强制性原则问题 | 第20-21页 |
3.1.4 筹资方式有限的问题 | 第21页 |
3.1.5 基金统筹层次低、基金的保值增值难问题 | 第21-22页 |
3.1.6 监督管理混乱问题 | 第22页 |
3.1.7 缺乏有效救济问题 | 第22页 |
3.2 制约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发展的原因 | 第22-25页 |
第四章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5-29页 |
4.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4.1.1 农村老龄化加剧 | 第25页 |
4.1.2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弱 | 第25页 |
4.1.3 土地保障功能的下降 | 第25-26页 |
4.1.4 实现社会公平 | 第26页 |
4.1.5 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 第26页 |
4.1.6 拉动内需的需要 | 第26-27页 |
4.2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4.2.1 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 第27页 |
4.2.2 农民的个人收入不断提高 | 第27页 |
4.2.3 国家开始逐渐偏重“三农”问题 | 第27-28页 |
4.2.4 国外先进的探索经验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外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29-34页 |
5.1 英国、新加坡:统一制度型模式 | 第29-30页 |
5.2 德国、韩国: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30-31页 |
5.3 日本、加拿大:统分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31页 |
5.4 外国农村养老保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第31-34页 |
5.4.1 农村养老保险需要全面实现法制化 | 第31-32页 |
5.4.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32页 |
5.4.3 开创多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体制 | 第32-33页 |
5.4.4 建立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 | 第33-34页 |
第六章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及法律建议 | 第34-40页 |
6.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6.1.1 普遍保障原则 | 第34页 |
6.1.2 公平和效率相统一原则 | 第34-35页 |
6.1.3 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35页 |
6.1.4 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 第35页 |
6.2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5-40页 |
6.2.1 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层次 | 第35-36页 |
6.2.2 选择多法并行的立法模式 | 第36页 |
6.2.3 拓宽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构想 | 第36-37页 |
6.2.4 确立科学的基金管理模式,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 第37-38页 |
6.2.5 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监管 | 第38页 |
6.2.6 建立争议处理机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