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资源与开发论文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理论意义第10页
        1.2.3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页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第14-16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论文创新点第15-16页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页
        2.1.1 海洋经济的概念第16页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16页
    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系统运行机理第16-18页
    2.3 理论依据第18-19页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页
        2.3.2 经济新空间理论第18-19页
        2.3.3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第19页
        2.3.4 耗散结构理论第19页
    2.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2.4.1 区域人口数量和素质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19-20页
        2.4.2 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20页
        2.4.3 区域科技水平的提高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20-21页
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第21-26页
    3.1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第21-23页
        3.1.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第21-22页
        3.1.2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第22页
        3.1.3 海洋法律政策现状第22-23页
    3.2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SWOT分析第23-26页
        3.2.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优势第23-24页
        3.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劣势第24页
        3.2.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机遇第24页
        3.2.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的威胁第24-26页
4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第26-46页
    4.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第26-28页
        4.1.1 指标选取原则第26页
        4.1.2 评价指标筛选第26-27页
        4.1.3 评价指标释义第27页
        4.1.4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27-28页
    4.2 综合评价方法第28-31页
        4.2.1 可持续发展度模型第28-29页
        4.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测度方法第29页
        4.2.3 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第29-30页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0-31页
    4.3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第31-38页
        4.3.1 综合评价分析第31-34页
        4.3.2 区域差异演进特征第34-35页
        4.3.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第35-38页
    4.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变规律第38-44页
        4.4.1 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的空间演变规律第39-40页
        4.4.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的时间变异特征第40-44页
    4.5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的对策第44-46页
        4.5.1 加强海洋经济协调管理力度第44-45页
        4.5.2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第45页
        4.5.3 完善海洋立法政策第45-4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5.1 主要结论第46页
    5.2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风湿关节炎和冠心病易感SNP分子诊断技术建立及应用
下一篇:MiR-34a与miR-125b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