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总线技术的血凝仪系统设计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8页 |
1.1 血凝检测意义 | 第12-14页 |
1.2 血凝仪分类 | 第14-15页 |
1.3 国外血凝仪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国内血凝仪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血凝检测原理与方法概述 | 第18-24页 |
2.1 血凝过程 | 第18-19页 |
2.2 血凝检测四项指标 | 第19-20页 |
2.3 血凝检测常用方法 | 第20-22页 |
2.4 光学吸光度法血凝检测原理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 第24-30页 |
3.1 血凝仪的系统组成 | 第24页 |
3.2 主控系统 | 第24-26页 |
3.3 进样系统 | 第26-27页 |
3.4 恒温系统 | 第27-28页 |
3.5 检测系统、输入输出系统以及附件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上层应用软件设计 | 第30-54页 |
4.1 开发环境以及功能模块 | 第30-31页 |
4.1.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30页 |
4.1.2 软件功能模块 | 第30-31页 |
4.2 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 第31-40页 |
4.2.1 CAN总线的特点 | 第31-32页 |
4.2.2 包内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 第32-35页 |
4.2.3 数据包的可靠性传输 | 第35-37页 |
4.2.4 数据的可靠性传输的实现 | 第37-39页 |
4.2.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3 系统启动自检以及主界面 | 第40-42页 |
4.4 系统设置 | 第42-46页 |
4.4.1 系统注册管理 | 第43页 |
4.4.2 用户设置 | 第43-44页 |
4.4.3 日期设置 | 第44页 |
4.4.4 通讯端口设置 | 第44页 |
4.4.5 恢复出产设置 | 第44-46页 |
4.5 维护修养 | 第46-48页 |
4.5.1 样本针和试剂针的维护 | 第46-47页 |
4.5.2 测试盘抓手维护 | 第47页 |
4.5.3 洗针池维护 | 第47页 |
4.5.4 扫码和空位检测 | 第47-48页 |
4.5.5 高级维护 | 第48页 |
4.6 数据分析 | 第48-51页 |
4.6.1 数据表 | 第48-49页 |
4.6.2 查询 | 第49-50页 |
4.6.3 打印功能 | 第50-51页 |
4.7 分析设置 | 第51-52页 |
4.7.1 参数设置 | 第51页 |
4.7.2 样本设置 | 第51-5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实时操作系统以及数据的储存、传输 | 第54-66页 |
5.1 实时操作系统 | 第54-58页 |
5.1.1 相关需求 | 第54页 |
5.1.2 u C/OS-Ⅱ实时操作系统 | 第54-55页 |
5.1.3 u C/OS-Ⅱ的移植 | 第55-56页 |
5.1.4 相关应用 | 第56-58页 |
5.2 数据的储存 | 第58-61页 |
5.2.1 相关需求 | 第58页 |
5.2.2 文件管理系统以及文件储存介质 | 第58-59页 |
5.2.3 FATFS的个性化移植 | 第59-60页 |
5.2.4 相关应用 | 第60-61页 |
5.3 数据传输 | 第61-64页 |
5.3.1 相关需求 | 第61页 |
5.3.2 网络传输模块 | 第61-62页 |
5.3.3 uIP的移植 | 第62-64页 |
5.3.4 相关应用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测试系统 | 第66-70页 |
6.1 检测过程测试 | 第66-67页 |
6.2 数据储存测试 | 第67-68页 |
6.3 数据传输测试 | 第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