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1页 |
1.2 问题与挑战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 | 第15页 |
2.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 | 第15页 |
2.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5页 |
2.2 阳极电催化 | 第15-21页 |
2.2.1 阳极材料的发展 | 第16-18页 |
2.2.2 生物催化剂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3 在无介体MFC中的直接电化学 | 第19-21页 |
2.3 MFC发展前景 | 第21-23页 |
3. 表面铁/氮掺杂介孔石墨烯气凝胶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性能的研究 | 第23-33页 |
3.1 引言 | 第23-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3.2.1 材料和设备 | 第24页 |
3.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4-25页 |
3.2.3 铁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 第25页 |
3.2.4 材料物理性质表征 | 第25页 |
3.2.5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 第25页 |
3.2.6 电化学分析 | 第25-2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3.3.1 表面形貌表征及孔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3.3.2 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27-28页 |
3.3.3 表面成分分析与亲水性表征 | 第28-29页 |
3.3.4 电池测试与电极表面细菌形貌观察 | 第29-31页 |
3.4 结论 | 第31-33页 |
4. 基于粉末微电极的希瓦氏菌胞外电子传递机理研究 | 第33-53页 |
4.1 引言 | 第33-3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4.2.1 试剂和材料 | 第34页 |
4.2.2 仪器 | 第34-35页 |
4.2.3 实验所需配制的试剂以及配制方法 | 第35-36页 |
4.2.4 细菌的培养 | 第36页 |
4.2.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 | 第36-37页 |
4.2.6 粉末微电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37-39页 |
4.2.7 粉末微电极在电子介体中的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39页 |
4.2.8 粉末微电极在电池阳极中的电化学测试 | 第39-40页 |
4.2.9 利用荧光检测黄素单核苷酸的浓度变化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4.3.1 粉末微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40-44页 |
4.3.2 粉末微电极对希瓦氏菌MFC阳极的电化学分析 | 第44-48页 |
4.3.3 荧光检测黄素单核苷酸的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4.3.4 电池的放电电压与电子介体的关系研究 | 第49-50页 |
4.4 结论 | 第50-53页 |
5. 绿脓杆菌与大肠杆菌胞外电子传递机理初步研究 | 第53-61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2.1 试剂和材料 | 第53页 |
5.2.2 仪器 | 第53页 |
5.2.3 实验所需配制试剂 | 第53-54页 |
5.2.4 电池构建及运行 | 第54页 |
5.2.5 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 第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5.3.1 粉末微电极对绿脓杆菌MFC阳极的电化学分析 | 第54-57页 |
5.3.2 粉末微电极对大肠杆菌MFC阳极的电化学分析 | 第57-60页 |
5.4 结论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