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无机化学工业论文--无机酸类生产论文--硫酸工业论文--生产过程与设备论文

高浓度冶炼烟气制酸预转化工艺研究与实践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前言第8页
    1.2 国内外高浓度冶炼烟气制酸转化技术现状第8-13页
        1.2.1 高浓度SO_2烟气制酸技术介绍第8-12页
        1.2.2 高浓度SO_2转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3 超高浓度烟气分流控温平衡转化工艺分析第13-15页
        1.3.1 分流控温平衡转化工艺原理第13-14页
        1.3.2 分流控温平衡转化工艺流程第14页
        1.3.3 分流控温平衡转化工艺技术特点第14-15页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15-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制酸转化理论分析第17-29页
    2.1 制酸转化理论原理第17-21页
        2.1.1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基本原理第17-18页
        2.1.2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催化剂第18-21页
    2.2 SO_2转化过程分析第21-23页
        2.2.1 转化一段出.温度与进气SO_2浓度及O2/SO_2比的关系第21页
        2.2.2 转化一段出.温度与SO_2浓度及催化剂类型的关系第21-22页
        2.2.3 一段出.温度与转化器布置及O2/SO_2比的关系第22页
        2.2.4 一段温度与SO_2浓度及转化率的关系第22页
        2.2.5 一段温度与SO_2浓度及转化率的关系第22-23页
    2.3 转化工艺流程分析第23-28页
        2.3.1“单转单吸”流程第23页
        2.3.2 多段间接换热式转化流程第23-24页
        2.3.3 多段冷激式转化流程第24-25页
        2.3.4“两转两吸”转化流程第25-27页
        2.3.5“预转化”流程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防城港制酸系统研究第29-45页
    3.1 防城港制酸系统综述第29-30页
    3.2 工艺布局分析、研究第30-32页
        3.2.1 单套制酸系统工艺第31页
        3.2.2 并联两套制酸系统匹配格局第31页
        3.2.3 局部两套并联的“一拖二”制酸格局第31-32页
        3.2.4 工艺研究比较第32页
    3.3 系统工艺创新点研究第32-33页
        3.3.1 采用超高浓度SO_2烟气分流控温平衡转化工艺第32页
        3.3.2 采用蒸汽喷射-两级高温吸收余热回收技术第32页
        3.3.3 单系列烟气净化匹配双系列干吸和转化的工艺路线第32-33页
        3.3.4 采用动态调整的制酸尾气离子液脱硫技术第33页
    3.4“预转化+常规五段(3+2)两次转化”工艺分析、研究第33-36页
        3.4.1 转化系统流程设计的原则第33页
        3.4.2 防城港高浓度预转化工艺流程第33-35页
        3.4.3 防城港预转化分流比例及物料衡算研究第35-36页
    3.5 防城港预转化工艺控制方案、指标优化研究第36-44页
        3.5.1 转化升温的控制研究第36-37页
        3.5.2 转化温度的控制研究、指标优化结果第37-39页
        3.5.3 转化气量的控制研究第39-40页
        3.5.4 转化补气的控制研究第40页
        3.5.5 转化催化剂的装填量研究第40-41页
        3.5.6 转化运行与热回收系统的联合控制研究第41-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高浓度预转化工艺的运行与优化调控实践第45-55页
    4.1 指标优化调控的方法和手段第45页
        4.1.1 转化率的控制第45页
        4.1.2 一次吸收率的控制第45页
    4.2 一次吸收工艺指标的优化第45-47页
    4.3 转化工艺指标的优化第47页
    4.4 优化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第47-54页
        4.4.1 转化优化效果第47-50页
        4.4.2 吸收优化效果第50-51页
        4.4.3 余热锅炉优化结论第51页
        4.4.4 总体优化成果第51-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弹性髓内钉在小儿前臂双骨折中的应用
下一篇:子午沙鼠头骨形态及种群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