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 | 第10-11页 |
2、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 | 第11页 |
3、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3、访谈法 | 第12-13页 |
4、实证分析法 | 第13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五)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3-14页 |
1、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研究困难 | 第13-14页 |
(六) 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5-22页 |
(一) 社会环境变化需要 | 第17-18页 |
1、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 第17页 |
2、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二)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 第18-20页 |
1、高等教育改革塑造全面发展的艺术类人才的需要 | 第18-19页 |
2、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 第19-20页 |
(三) 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 第20-22页 |
1、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 第20-21页 |
2、发挥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需要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实证调查 | 第22-28页 |
(一) 调查基本情况 | 第22页 |
(二) 调查数据分析 | 第22-28页 |
1、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态度状况 | 第23-24页 |
2、艺术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状况 | 第24-25页 |
3、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 第25页 |
4、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 | 第25-26页 |
5、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状况 | 第26-27页 |
6、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6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28-32页 |
1、生活追求现实、理想信念淡薄 | 第28-29页 |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 | 第29页 |
3、思想过于开放、社会责任弱化 | 第29-30页 |
4、个性发展自主、自我认知片面 | 第30-31页 |
5、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基础薄弱 | 第31页 |
6、易受不良影响、追求生活刺激 | 第31-32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1、社会因素影响 | 第32-33页 |
2、学校因素影响 | 第33-34页 |
3、家庭因素影响 | 第34页 |
4、专业因素影响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6-46页 |
(一) 建立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育体系 | 第36-39页 |
1、高度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工作 | 第36-37页 |
2、积极创新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内容 | 第37-38页 |
3、灵活运用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学方法 | 第38-39页 |
4、多样改革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考评模式 | 第39页 |
(二) 抓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第39-42页 |
1、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 | 第40页 |
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第40-41页 |
3、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 第41-42页 |
(三) 组织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团体活动 | 第42-44页 |
1、组织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校内团体活动 | 第42-43页 |
2、组织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校外团体活动 | 第43-44页 |
(四) 结合专业教学,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44-46页 |
1、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第44页 |
2、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