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无线透地通信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语音压缩编码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无线透地通信研究与发展遇到的阻碍 | 第15页 |
1.4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无线透地通信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9页 |
2.1 无线透地通信系统原理 | 第17-18页 |
2.2 无线透地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 第18-21页 |
2.2.1 地层信道的结构特性 | 第18-19页 |
2.2.2 地层电磁参数的特性 | 第19-21页 |
2.3 基于磁感应技术的信道模型 | 第21-24页 |
2.3.1 磁感应通信技术 | 第21-23页 |
2.3.2 磁感应波导通信技术 | 第23-24页 |
2.4 信道干扰及防治措施 | 第24-26页 |
2.4.1 信道干扰源分析 | 第24-25页 |
2.4.2 防治措施与降噪方案选择 | 第25-26页 |
2.5 以上论述对语音编码算法提出的要求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语音编码算法基础 | 第29-39页 |
3.1 语音信号模型 | 第29-30页 |
3.2 语音编码模型 | 第30-31页 |
3.3 MELP编码算法基础 | 第31-39页 |
3.3.1 线性预测分析 | 第31-34页 |
3.3.2 LPC参数与LSF参数的转换 | 第34-35页 |
3.3.3 矢量量化 | 第35-39页 |
第四章 编码算法设计分析 | 第39-61页 |
4.1 MELP的关键技术 | 第39-42页 |
4.1.1 多带混合激励 | 第39-40页 |
4.1.2 非周期脉冲标志 | 第40页 |
4.1.3 自适应谱增强 | 第40页 |
4.1.4 脉冲离散滤波 | 第40-41页 |
4.1.5 残差谐波处理 | 第41-42页 |
4.2 语音参数获取 | 第42-48页 |
4.2.1 隔直处理 | 第42-43页 |
4.2.2 基音周期获取 | 第43-45页 |
4.2.3 带通声音强度分析 | 第45-46页 |
4.2.4 增益计算 | 第46-47页 |
4.2.5 线性预测分析 | 第47页 |
4.2.6 傅氏幅值计算 | 第47-48页 |
4.3 各项参数的量化 | 第48-53页 |
4.3.1 基音周期的量化 | 第48-50页 |
4.3.2 LSF参数量化 | 第50-51页 |
4.3.3 带通声音强度的量化与非周期标志 | 第51页 |
4.3.4 增益量化 | 第51-52页 |
4.3.5 傅氏幅值的量化 | 第52页 |
4.3.6 纠错编码 | 第52-53页 |
4.3.7 参数量化后的比特流发送顺序 | 第53页 |
4.4 比特流解码与语音合成 | 第53-59页 |
4.4.1 参数解码与纠错 | 第54-56页 |
4.4.2 参数内插 | 第56页 |
4.4.3 语音激励信号的生成 | 第56-57页 |
4.4.4 自适应谱增强 | 第57-58页 |
4.4.5 合成语音 | 第58页 |
4.4.6 增益的校正 | 第58-59页 |
4.4.7 脉冲离散滤波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仿真验证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77页 |
5.1 仿真软件选择 | 第61页 |
5.2 部分软件仿真流程图 | 第61-66页 |
5.3 语音编码仿真实验 | 第66-74页 |
5.3.1 2.4kb/s的MELP语音编码仿真 | 第66-69页 |
5.3.2 2.044kb/s的MELP语音编码仿真 | 第69-72页 |
5.3.3 1.8kb/s的MELP语音编码仿真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6.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6.2.1 课题存在的不足 | 第77-78页 |
6.2.2 课题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