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摘要第2-4页
Summary第4-5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6-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马铃薯概况第9-11页
        1.1.1 马铃薯起源与传播第9-10页
        1.1.2 马铃薯在中国种植与生产概况第10页
        1.1.3 马铃薯营养价值与保健价值第10-11页
    1.2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在中国的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种质资源引进的意义第11页
        1.2.2 马铃薯引种情况第11-12页
        1.2.3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在中国利用情况第12页
        1.2.4 中国马铃薯育种所面临的问题第12-13页
    1.3 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第13-15页
        1.3.1.优良种质在育种中的意义第13-14页
        1.3.2 筛选与鉴定优良种质资源的意义第14页
        1.3.3 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的几种统计分析模型第14-15页
    1.4 层次分析法在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中的应用第15-16页
        1.4.1 层次分析法第15-16页
        1.4.2 层次分析法在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第16页
    1.5 增广试验设计在区域试验中的应用第16-17页
    1.6 GGE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第17-19页
        1.6.1 GGE模型介绍第17-18页
        1.6.2 GGE模型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的研究与应用第18页
        1.6.3“基因型-性状”数据分析在育种决策中的应用第18-19页
    1.7 本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7.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7.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第21-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7页
        2.1.1 试验材料第21-22页
        2.1.2 试验设计第22页
        2.1.3 试验点概况第22页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2-24页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4页
        2.1.6 马铃薯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第24-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7页
        2.2.1 引进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变化第27-31页
        2.2.2 综合评价体系中判断矩阵一致性结果检验第31-32页
        2.2.3 引进马铃薯种质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综合分析第32-37页
    2.3 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GGE双标图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稳定性与适应性评价第39-47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1.1 试验点概况第39页
        3.1.2 植物材料第39页
        3.1.3 试验设计第39页
        3.1.4 测定指标第39页
        3.1.5 数据分析第39-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3.2.1 方差分析第41-42页
        3.2.2 适应性评价第42-43页
        3.2.3 稳定性与丰产性分析第43-44页
        3.2.4 试验点代表性和区分力分析第44-45页
    3.3 讨论第45-47页
第四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第47-60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4.1.1 试验点概况第47页
        4.1.2 植物材料第47页
        4.1.3 试验设计第47页
        4.1.4 测定指标第47-48页
        4.1.5 数据分析第48-49页
    4.2 结果分析第49-58页
        4.2.1 GenStat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不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第49-55页
        4.2.2 基于GenStat对引进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第55-58页
    4.3 讨论第58-60页
第五章 双标图在“基因型-性状”数据分析和育种决策中的应用第60-7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5.1.1 实验材料第60页
        5.1.2 实验设计与方法第60页
        5.1.3 数据分析第60-61页
    5.2 结果分析第61-71页
        5.2.1 基于“单性状淘汰之后的指数选择”以对照为主要方式的决策模式第61-64页
        5.2.2 基于“单性状淘汰之后的指数选择”以最优基因型为主的多性状决策模式第64-68页
        5.2.3 优良杂交组合的配制第68-71页
    5.3 讨论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第80-81页
导师简介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印度之行》中阿齐兹的文化身份的重建研究
下一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青木川》英译本中陕西特色文化信息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