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氮肥后移与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7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综述第12-25页
    1.1 农田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第12-15页
        1.1.1 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现状第12-13页
        1.1.2 农田生态系统对主要温室气体的贡献第13-15页
    1.2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影响因子第15-18页
        1.2.1 非生物因素第16-17页
        1.2.2 生物因素第17-18页
    1.3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农艺调控措施第18-21页
        1.3.1 施氮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第18-20页
        1.3.2 制种制度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第20-21页
        1.3.3 耕作措施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第21页
    1.4 禾/豆间作氮素利用特征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第21-23页
        1.4.1 禾/豆间作氮素营养协同促进与高效利用第22-23页
        1.4.2 禾/豆间作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第23页
    1.5 小结第23-25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5-33页
    2.1 试区概况第25-26页
    2.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2.3 技术路线第27页
    2.4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2.4.1 试验材料第27-28页
        2.4.2 试验设计第28页
        2.4.3 田间布置第28页
        2.4.4 测定指标与计算方法第28-32页
        2.4.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2-33页
第三章 氮肥后移及间作对玉米豌豆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调控效应第33-47页
    3.1 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通量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第33-39页
        3.1.1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第33-36页
        3.1.2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第36-39页
    3.2 CO_2和N_2O排放总量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第39-44页
        3.2.1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玉米生育期CO_2-C排放总量的影响第39-42页
        3.2.2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玉米生育期土壤N_2O-N排放总量的影响第42-44页
    3.3 豌豆、玉米排放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第44-46页
        3.3.1 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对增温潜势的影响第44-45页
        3.3.2 施氮制度和间作对豌豆田增温潜势的影响第45页
        3.3.3 施氮制度和间作对玉米田增温潜势的影响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施氮制度及间作对玉米豌豆土壤无机氮、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第47-59页
    4.1 土壤无机氮含量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第47-51页
        4.1.1 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对 0-80 cm平均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第47-48页
        4.1.2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田 0-8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4.1.3 施氮和间作对玉米田 0-8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第49页
        4.1.4 CO_2和N_2O排放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响应第49-51页
    4.2 土壤空隙含水量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关系第51-54页
        4.2.1 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对 0-30 cm平均土壤WFPS的影响第51页
        4.2.2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田 0-30 cm土壤WFPS的影响第51-52页
        4.2.3 施氮和间作对玉米田 0-30 cm土壤WFPS的影响第52-53页
        4.2.4 CO_2和N_2O排放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第53-54页
    4.3 土壤温度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第54-57页
        4.3.1 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对 0-10 cm平均土壤温度的影响第54页
        4.3.2 施氮和间作对豌豆田 0-10 cm土壤温度的影响第54-55页
        4.3.3 施氮和间作对玉米田 0-10 cm土壤温度的影响第55-56页
        4.3.4 CO_2和N_2O排放对土壤温度的响应第56-57页
    4.4 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作物干物质及氮素累积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59-74页
    5.1 不同作物干物质累积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第59-63页
        5.1.1 豌豆、玉米植株干物质累积速率的响应特征第59-61页
        5.1.2 豌豆、玉米植株干物质累积动态的响应特征第61-63页
    5.2 不同作物氮素累积对施氮制度和间作的响应第63-68页
        5.2.1 豌豆、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速率的响应特征第63-65页
        5.2.2 豌豆、玉米植株氮素累积动态的响应特征第65-68页
    5.3 CO_2和NO_2排放对豌豆、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响应第68-72页
        5.3.1 CO_2和NO_2排放对豌豆、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响应特征第68-70页
        5.3.2 CO_2和NO_2排放对豌豆、玉米氮素累积的响应特征第70-72页
    5.4 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间作系统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74-82页
    6.1 间作系统共生期内种间竞争表现及其对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第74-77页
        6.1.1 共生期内玉米-豌豆种间相对竞争动态第74-75页
        6.1.2 豌豆、玉米干物质累积对种间竞争的响应第75-76页
        6.1.3 豌豆、玉米氮素累积对种间竞争的响应第76-77页
    6.2 豌豆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及氮素恢复效应对施氮制度的响应第77-78页
        6.2.1 间作玉米干物质累积恢复效应的表现第77页
        6.2.2 间作玉米氮素累积恢复效应第77-78页
    6.3 CO_2和N_2O排放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响应第78-80页
    6.4 小结第80-82页
第七章 氮肥后移和间作对玉米、豌豆产量和GHGi的协同效应第82-89页
    7.1 氮肥后移和间作对豌豆、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第82-84页
        7.1.1 豌豆、玉米籽粒产量对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2-83页
        7.1.2 单作和间作豌豆籽粒产量对不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3页
        7.1.3 单作和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对不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3-84页
    7.2 氮肥后移和间作对豌豆、玉米氮肥利用的影响第84-86页
        7.2.1 豌豆、玉米氮肥利用率对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4-85页
        7.2.2 单作和间作豌豆氮肥利用率对不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5页
        7.2.3 单作和间作玉米氮肥利用率对不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5-86页
    7.3 氮肥后移和间作对豌豆、玉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第86-87页
        7.3.1 豌豆、玉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6页
        7.3.2 单作和间作豌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不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6-87页
        7.3.3 单作和间作玉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不同施氮制度的响应第87页
    7.4 小结第87-89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89-102页
    8.1 讨论第89-100页
        8.1.1 施氮和间作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89-91页
        8.1.2 农田土壤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征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第91-93页
        8.1.3 作物干物质及氮素累积特征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第93-96页
        8.1.4 间作种间互作与干物质、氮素累积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第96-97页
        8.1.5 土壤生态因子与作物生长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第97-99页
        8.1.6 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施氮及间作的响应第99-100页
    8.2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个人简介第117-119页
导师简介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初探--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下一篇:论马里旦之禀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