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铁克里克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铁克里克地区山前冲断带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1.3.1 铁克里克新生代隆升过程 | 第18-19页 |
1.3.2 铁克里克及周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19页 |
1.3.3 铁克里克地区新生代隆升过程的沉积记录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铁克里克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 | 第20页 |
1.4.2 铁克里克山前盆地沉积演化 | 第20页 |
1.4.3 铁克里克新生代隆升过程 | 第20-21页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21-22页 |
1.6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2-24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29页 |
2.1 研究区断裂构造 | 第25-26页 |
2.2 研究区地层格架 | 第26-29页 |
3 铁克里克地区盆山体系结构及变形特征 | 第29-51页 |
3.1 盆山体系结构 | 第29-31页 |
3.1.1 盆山结构划分 | 第29-30页 |
3.1.2 构造单元划分及展布 | 第30-31页 |
3.2 构造变形特征 | 第31-44页 |
3.2.1 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31-42页 |
3.2.2 柯克亚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 | 第42页 |
3.2.3 棋北-固满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 | 第42-43页 |
3.2.4 和田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43-44页 |
3.3 构造演化特征 | 第44-49页 |
3.3.1 平衡剖面分析 | 第44-48页 |
3.3.2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4 铁克里克地区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 第51-75页 |
4.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简介 | 第51-55页 |
4.1.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和方法 | 第51-52页 |
4.1.2 裂变径迹退火机理 | 第52页 |
4.1.3 裂变径迹数据解释原则 | 第52-55页 |
4.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3 分析结果讨论 | 第56-74页 |
4.3.1 克里阳剖面裂变径迹分析 | 第56-67页 |
4.3.2 喀什塔什剖面裂变径迹分析 | 第67-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5 铁克里克地区构造隆升的沉积响应 | 第75-132页 |
5.1 克里阳剖面新生代沉积特征 | 第75-108页 |
5.1.1 克里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描述 | 第76-89页 |
5.1.2 克里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砂岩岩相学 | 第89-91页 |
5.1.3 克里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91-106页 |
5.1.4 克里阳地区前陆盆地演化 | 第106-108页 |
5.2 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特征 | 第108-130页 |
5.2.1 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物描述 | 第108-114页 |
5.2.2 古水流分析 | 第114-115页 |
5.2.3 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砂岩岩相学 | 第115-118页 |
5.2.4 喀什塔什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118-126页 |
5.2.5 喀什塔什剖面沉积组合 | 第126-127页 |
5.2.6 布雅盆地演化 | 第127-130页 |
5.3 小结 | 第130-132页 |
6 铁克里克地区新生代构造隆升过程与盆地耦合 | 第132-138页 |
6.1 铁克里克地区新生代的沉积事件 | 第132-133页 |
6.2 铁克里克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 | 第133页 |
6.3 铁克里克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 | 第133-138页 |
6.3.1 古新世-渐新世晚期的稳定期(65Ma~25Ma) | 第133页 |
6.3.2 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中期的初期较快速隆升剥露时期(25Ma~16Ma) | 第133-134页 |
6.3.3 中新世早中期-中新世中期的快速隆升阶段(16Ma~13Ma) | 第134-135页 |
6.3.4 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早期的缓慢隆升阶段(13Ma~5Ma) | 第135页 |
6.3.5 上新世以来的强烈隆升阶段(5Ma) | 第135-138页 |
7 结论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6页 |
作者简历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