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20页 |
1.1.1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9-11页 |
1.1.2 我国三十五年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回顾 | 第11-18页 |
1.1.3 南京大学的探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 第18-2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41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8页 |
2.1.1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24页 |
2.1.2 基础学科 | 第24-26页 |
2.1.3 拔尖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 第26-28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41页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7页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7-41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第41-51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41页 |
3.2 研究路径 | 第41-46页 |
3.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41-42页 |
3.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2-45页 |
3.2.3 资料收集方式 | 第45-46页 |
3.2.4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46页 |
3.3 研究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 第46-51页 |
3.3.1 "以学生为中小"教育理念的提出 | 第46-47页 |
3.3.2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内涵 | 第47-49页 |
3.3.3 "以学生为中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色的形成:管理者与教师的视角 | 第51-65页 |
4.1 强化部成立初衷:保护基础学科,优化研究生生源 | 第51-52页 |
4.2 新型的人才培养定位 | 第52-57页 |
4.2.1 培养基础宽厚的基础学科人才 | 第52-54页 |
4.2.2 历史渊源:南京大学少年部的教改实践 | 第54-57页 |
4.3 "宽基础"的课程设置 | 第57-61页 |
4.3.1 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 第57-60页 |
4.3.2 分方向课程结构分析 | 第60-61页 |
4.4 授课教师主要来自全校其他院系 | 第61-62页 |
4.5 以《大学物理》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 第62-63页 |
4.6 教材特色:强调"大"理科,增强适应性 | 第63-64页 |
4.7 管理机制:独立建制,虚实结合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色的形成:强化部毕业生的视角 | 第65-96页 |
5.1 招生遴选:"提前报考,多个机会",但不无"盲目被动" | 第65-67页 |
5.2 课程设置:稍显粗放的"宽基础"课程 | 第67-76页 |
5.2.1 知识面较宽,专业程度不高 | 第68-69页 |
5.2.2 课程学习强度大 | 第69-73页 |
5.2.3 成功与不足 | 第73-76页 |
5.3 良好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第76-80页 |
5.4 师生交流:主要在课内,且不甚密切 | 第80-82页 |
5.5 以《大学物理》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 | 第82-90页 |
5.5.1 用英语授课,注重概念讲解,授课内容全面 | 第82-83页 |
5.5.2 授课内容不易懂,但耐人回味 | 第83-88页 |
5.5.3 课程论文环节需要指导 | 第88-90页 |
5.6 学科方向分流:有限制的"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 第90-96页 |
第六章 对"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评价 | 第96-103页 |
6.1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之"辨" | 第96-99页 |
6.2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之处 | 第99-103页 |
6.2.1 人才培养重"理"轻"文" | 第99-100页 |
6.2.2 课程结构:学科之间的融合亟待加强 | 第100-101页 |
6.2.3 "锦标赛式"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之道 | 第103-116页 |
7.1 人才培养:既要"育才",更须"树人" | 第103-106页 |
7.2 教学安排:增强本科生科研体验,重视科学应用的训练 | 第106-108页 |
7.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第108-111页 |
7.4 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群落 | 第111-114页 |
7.4.1 "自然"原则 | 第111-112页 |
7.4.2 "互动性"原则 | 第112-113页 |
7.4.3 "差异性支持"原则 | 第113-114页 |
7.5 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 第114-116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 第116-118页 |
8.1 研究的结论 | 第116-117页 |
8.2 研究的局限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26-127页 |
附录 | 第127-136页 |
附录A 南大强化部毕业生访谈提纲 | 第127-128页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第128-129页 |
附录C 南大强化部1997级物理、化学、生物方向学生课程表 | 第129-134页 |
附录D 强化部26位毕业生访谈简况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