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六义”阐释经学与诗学视域的转变及相互影响研究--截至《毛诗正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题解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先秦至西汉“诗六义”文献概述 | 第9-10页 |
(二)东汉至隋唐时期“诗六义”文献概述 | 第10-12页 |
三、现当代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先秦经学视域下的“六义”阐释 | 第15-26页 |
一、先秦“诗六义”经学视域分析 | 第15-21页 |
(一)先秦“六义”的功能化 | 第16-19页 |
(二)从“比兴”看“诗”的功用化 | 第19-21页 |
二、汉代经学视域下的“六义”阐释 | 第21-26页 |
(一)《诗大序》、郑笺论“六义” | 第21-23页 |
(二)从“六义皆风”看汉代诗经学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六义”阐释视域 | 第26-43页 |
一、“六义”阐释视域经学与诗学的杂糅 | 第26-31页 |
(一)《文章流别论》“六义”基本观点 | 第26-28页 |
(二)《文心雕龙》中经学与诗学的杂糅 | 第28-31页 |
二、《文心雕龙》中“六义”阐释的诗学视域 | 第31-36页 |
三、以诗学视域解读《诗品》 | 第36-43页 |
(一)以“滋味说”看赋比兴 | 第37-40页 |
(二)《诗品》诗学观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诗学视域阐释经学命题 | 第43-49页 |
一、诗学化阐释的目的和方法 | 第44-46页 |
二、《毛诗正义》“三体三用”和“比兴”观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