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区块煤层气储层评价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区现状 | 第8页 |
| 1.2 地震叠前反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3 项目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工区概况及煤层特征 | 第13-27页 |
| 2.1 工区位置 | 第13-14页 |
| 2.2 沉积特征 | 第14-15页 |
| 2.3 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 2.4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 | 第16-17页 |
| 2.5 煤层埋藏深度及其与含气量关系 | 第17-18页 |
| 2.6 煤层顶板封盖条件 | 第18-21页 |
| 2.7 测井响应与煤质的关系 | 第21-27页 |
| 第三章 地球物理基础资料准备及处理 | 第27-42页 |
| 3.1 地震数据的预处理 | 第27-30页 |
| 3.2 测井资料统计分析 | 第30-33页 |
| 3.3 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 第33-37页 |
| 3.4 密度-含气量关系 | 第37-38页 |
| 3.5 层位解释 | 第38-39页 |
| 3.6 弹性参数与岩性物性关系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煤层AVO模型及属性分析 | 第42-51页 |
| 4.1 Zoeppritz方法 | 第42-44页 |
| 4.2 模型正演与实际地震对比 | 第44-46页 |
| 4.3 AVO属性分析 | 第46-51页 |
| 第五章 叠前同步反演 | 第51-64页 |
| 5.1 叠前同步反演方法原理简介 | 第51-53页 |
| 5.2 同步反演 | 第53-64页 |
| 第六章 叠后属性分析 | 第64-71页 |
| 6.1 瞬时相位 | 第64-67页 |
| 6.2 吸收衰减 | 第67-68页 |
| 6.3 低频阴影检测 | 第68-70页 |
| 6.4 瞬时频率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煤层气富集有利区评价 | 第71-84页 |
| 7.1 评价标准和依据 | 第71-73页 |
| 7.2 煤层气富集有利区评价 | 第73-84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4-85页 |
| 8.1 结论 | 第84页 |
| 8.2 建议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