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气候事件沉积的微相及环境演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区最新进展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工作安排及工作量 | 第13-15页 |
1.4.1 设计工作量及完成情况 | 第13页 |
1.4.2 工作量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5-16页 |
2.2 古气候背景 | 第16-17页 |
2.3 沉积环境特征 | 第17-20页 |
第3章 卡尼阶典型剖面及地层划分对比 | 第20-30页 |
3.1 川西北卡尼阶剖面 | 第20-27页 |
3.1.1 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 | 第20-22页 |
3.1.2 绵竹汉旺青岩沟剖面 | 第22-24页 |
3.1.3 安县雎水剖面 | 第24-27页 |
3.2 卡尼阶综述 | 第27-30页 |
第4章 卡尼期气候事件前后沉积的特征及微相 | 第30-46页 |
4.1 卡尼期气候事件前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 第30-33页 |
4.1.1 岩石类型 | 第30页 |
4.1.2 碳酸盐岩颗粒组分特征 | 第30-32页 |
4.1.3 碳酸盐岩其他组成特征 | 第32-33页 |
4.2 卡尼期气候事件后碎屑岩沉积特征 | 第33-35页 |
4.2.1 岩石类型 | 第34页 |
4.2.2 碎屑组分特征 | 第34页 |
4.2.3 填隙物组分特征 | 第34-35页 |
4.3 沉积(微)相划分及对比 | 第35-38页 |
4.4 碳酸盐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8-43页 |
4.4.1 局限台地潮间带亚相 | 第39页 |
4.4.2 内缓坡潮缘带亚相 | 第39-40页 |
4.4.3 内缓坡鲕粒滩亚相 | 第40页 |
4.4.4 内缓坡生屑滩亚相 | 第40-41页 |
4.4.5 内缓坡—中缓坡鲕粒滩亚相 | 第41-42页 |
4.4.6 中缓坡生屑滩亚相 | 第42页 |
4.4.7 中缓坡外缘浅滩亚相 | 第42-43页 |
4.5 碎屑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43-46页 |
4.5.1 浅海泥亚相 | 第44-45页 |
4.5.2 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45页 |
4.5.3 滨海泥砂潮坪亚相 | 第45-46页 |
第5章 川西北地区卡尼期气候事件沉积的环境演化 | 第46-51页 |
5.1 拉丁期晚期 | 第46页 |
5.2 早卡尼期 | 第46-48页 |
5.3 中—晚卡尼期 | 第48-50页 |
5.4 诺利期早期 | 第50-51页 |
第6章 讨论 | 第51-60页 |
6.1 全球性卡尼期气候事件的等时对比 | 第51-56页 |
6.1.1 生物化石 | 第51-53页 |
6.1.2 C、O同位素特征 | 第53-55页 |
6.1.3 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上升 | 第55-56页 |
6.2 海绵礁灭绝的原因 | 第56-60页 |
6.2.1 川西北卡尼期海绵礁特征 | 第56-57页 |
6.2.2 卡尼期海绵礁群灭绝的原因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