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背景 | 第11-12页 |
1.1.2 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界定及优势分析 | 第17-22页 |
2.1 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概念 | 第17-18页 |
2.1.2 特点 | 第18-19页 |
2.2 P2P网络借贷平台所具有的优势 | 第19-22页 |
2.2.1 对参与者的简化方面 | 第19页 |
2.2.2 对操作平台的依赖性方面 | 第19-20页 |
2.2.3 对信息处理的效率方面 | 第20页 |
2.2.4 对支付方式的转变方面 | 第20页 |
2.2.5 对信贷风险的降低方面 | 第20-22页 |
3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生和发展 | 第22-26页 |
3.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生基础 | 第22-23页 |
3.1.1 个人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 第22-23页 |
3.1.2 P2P网络借贷可以解决小微企业与个人的融资难问题 | 第23页 |
3.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 | 第23-26页 |
3.2.1 国家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态度 | 第24-25页 |
3.2.2 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前景 | 第25-26页 |
4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现状和不足 | 第26-39页 |
4.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现状 | 第26-35页 |
4.1.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多样化 | 第26-31页 |
4.1.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适用范围变宽、参与主体多样化 | 第31-33页 |
4.1.3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易面临法律风险 | 第33-35页 |
4.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不足 | 第35-39页 |
4.2.1 监管立法缺失,导致行业发展混乱 | 第35-36页 |
4.2.2 平台资金未托管,存在法律和道德双风险 | 第36-37页 |
4.2.3 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不完善 | 第37-39页 |
5 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第39-42页 |
5.1 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经验 | 第39-41页 |
5.1.1 英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经验 | 第39-40页 |
5.1.2 美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经验 | 第40-41页 |
5.2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第41-42页 |
6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 | 第42-51页 |
6.1 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金融监管完善 | 第42-45页 |
6.1.1 制定平台的基本监管法律制度 | 第42-44页 |
6.1.2 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 | 第44-45页 |
6.2 对我国P2P网贷平台运营中资金监管的法律完善 | 第45-47页 |
6.2.1 在平台资金运作中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 | 第45-46页 |
6.2.2 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托管的资金范围 | 第46-47页 |
6.3 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以降低金融风险 | 第47-51页 |
6.3.1 对现有征信资源进行整合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 第48-49页 |
6.3.2 建立通用的信用评级系统以降低平台的风险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