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价值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价值 | 第8-11页 |
1.2 关键词界定 | 第11-13页 |
1.2.1 国企干部 | 第11页 |
1.2.2 贪污贿赂 | 第11-12页 |
1.2.3 犯罪预防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分析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外法律法规及相关国际公约 | 第13页 |
1.3.2 国外关于反腐败的主要理论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关于犯罪预防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辽宁省D市近五年来国企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现状分析 | 第19-27页 |
2.1 研究工具及资料选取收集过程 | 第19页 |
2.1.1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2.1.2 调研对象选取过程 | 第19页 |
2.1.3 资料收集过程 | 第19页 |
2.2 辽宁省D市近五年来国企发展背景 | 第19-21页 |
2.2.1 辽宁省D市近五年来经济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2.2.2 国企在辽宁省D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20-21页 |
2.3 辽宁省D市近五年来国企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特征 | 第21-27页 |
2.3.1 犯罪数量 | 第21页 |
2.3.2 犯罪类型及领域分布 | 第21-23页 |
2.3.3 犯罪的国企干部的年龄结构 | 第23-24页 |
2.3.4 犯罪的国企干部的文化程度 | 第24-25页 |
2.3.5 犯罪的国企干部的性别结构 | 第25页 |
2.3.6 犯罪的国企干部人员组成结构 | 第25-27页 |
3 国企干部贪污贿赂呈现出的问题及犯罪原因 | 第27-38页 |
3.1 辽宁省D市近五年来国企干部贪污贿赂犯罪呈现出的问题 | 第27-30页 |
3.1.1 犯罪多发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三个罪名 | 第27-28页 |
3.1.2 高素质犯罪人员忽视政治素养及思想道德水平 | 第28页 |
3.1.3 班子成员与财务人员合谋共同犯罪居多 | 第28-29页 |
3.1.4 国企干部贪污贿赂犯罪集中发生于工程建筑领域 | 第29页 |
3.1.5 犯罪数量逐年上涨 | 第29-30页 |
3.2 辽宁省D市近五年来国企干部贪污贿赂犯罪产生的原因 | 第30-38页 |
3.2.1 转型期D市国企改制财务法规、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3.2.2 部分国企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党的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 第31-33页 |
3.2.3 政府外部监督乏力,企业内部监事会、审计监督失效 | 第33-34页 |
3.2.4 D市国企内控存在漏洞,责任划分不明 | 第34-35页 |
3.2.5 职务犯罪立法缺失,司法查案效果不足 | 第35-38页 |
4 国企干部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对策 | 第38-47页 |
4.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 第38-39页 |
4.1.1 D市人民政府配合国家推进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 第38页 |
4.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党组织及职代会等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4.2 建设廉洁管理队伍、提高干部政治素质 | 第39-40页 |
4.2.1 加强D市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廉洁管理队伍 | 第39页 |
4.2.2 推进D市国企干部廉政教育、提高干部政治素质 | 第39-40页 |
4.3 在D市国企内部加强干部监督、建立员工激励机制 | 第40-42页 |
4.3.1 监事会发挥应有作用 | 第40-41页 |
4.3.2 完善企业重大事项公开制度 | 第41页 |
4.3.3 解决分配不公、建立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4.4 内部制作权力清单,外部加强央行、审计、媒体监督 | 第42-44页 |
4.4.1 制作国企部门权力清单 | 第42-43页 |
4.4.2 强化审计部门和人民银行监督 | 第43-44页 |
4.4.3 强化社会舆论及媒体监督 | 第44页 |
4.5 完善预防腐败立法,重点领域查办案件形成威慑 | 第44-47页 |
4.5.1 D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推进廉政地方法规出台 | 第44-45页 |
4.5.2 重点查办建筑、金融领域案件,加大对犯罪的威慑力度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