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矮塔斜拉桥在墩塔梁不同联结形式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矮塔斜拉桥的桥型特点 | 第14-15页 |
·结构特点 | 第14页 |
·受力特点 | 第14-15页 |
·矮塔斜拉桥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2 铁路矮塔斜拉桥模型建立 | 第18-29页 |
·工程概况 | 第18-19页 |
·基于梁单元的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各个构件的模拟 | 第19-23页 |
·主梁的模拟 | 第19-21页 |
·斜拉索的模拟 | 第21-22页 |
·索塔的模拟 | 第22页 |
·桥墩的模拟 | 第22-23页 |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3-24页 |
·墩塔梁联结处的模拟 | 第23页 |
·斜拉索与主梁连接以及斜拉索与索塔连接模拟 | 第23-24页 |
·边墩支座模拟 | 第24页 |
·基础模拟 | 第24页 |
·预应力的模拟 | 第24-25页 |
·收缩、徐变、强度发展的模拟 | 第25-26页 |
·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3 不同联结形式下的自振特性分析 | 第29-39页 |
·引言 | 第29页 |
·自振特性理论 | 第29页 |
·不同联结形式下自振特性的计算分析 | 第29-36页 |
·索力对自振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不同联结形式下的反应谱分析 | 第39-62页 |
·引言 | 第39页 |
·反应谱分析 | 第39-43页 |
·反应谱理论 | 第39页 |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 第39-40页 |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 第40-42页 |
·振型组合方法 | 第42-43页 |
·津沪联络线特大桥反应谱分析 | 第43-60页 |
·输入地震动 | 第44-46页 |
·顺桥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46-50页 |
·横桥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50-53页 |
·竖桥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53-57页 |
·地震组合作用分析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5 不同联结形式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2-76页 |
·引言 | 第62页 |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62-74页 |
·时程分析理论 | 第62-64页 |
·输入地震动 | 第64-65页 |
·时程分析结果 | 第65-74页 |
·多遇地震下的抗震验算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不同联结形式下三种模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76-100页 |
·引言 | 第76页 |
·钢筋混凝土截面的弯矩曲率分析 | 第76-84页 |
·无约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76-77页 |
·约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Mander模型) | 第77-78页 |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78-79页 |
·弯矩曲率计算方法及UCfyber参数取值 | 第79-82页 |
·桥墩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分析 | 第82-84页 |
·不同联结形式下三种模型的的弹塑性分析 | 第84-99页 |
·武田(Takeda)三线性模型 | 第84-86页 |
·塑性铰的位置以及塑性铰区长度 | 第86-87页 |
·输入地震动 | 第87-88页 |
·顺桥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88-92页 |
·横桥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92-96页 |
·竖桥向地震反应分析 | 第96-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