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

从实验角度研究生物分子理性设计与定向进化的整合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合成生物学简介第15-17页
    1.2 蛋白质设计第17-19页
        1.2.1 从头蛋白质设计第17-18页
        1.2.2 利用天然模块的蛋白质设计第18-19页
        1.2.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设计第19页
        1.2.4 其它蛋白质设计第19页
    1.3 蛋白质工程与定向进化第19-21页
    1.4 基因线路与代谢工程第21页
    1.5 本文工作简介第21-22页
    1.6 本研究所使用工具简介第22-27页
        1.6.1 VectorNTI第22-23页
        1.6.2 PyMol第23页
        1.6.3 BioBrick元件第23-27页
第二章 从头设计蛋白质的人工改造第27-35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7-32页
        2.2.1 mod02的突变体设计第27-28页
        2.2.2 mod02突变体构建与表达纯化第28-29页
        2.2.3 mod02及其突变体~(15)N-HSQC谱第29-31页
        2.2.4 mod02结构改进的突变体热稳定性降低第31-32页
    2.3 总结和展望第32页
    2.4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2.4.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2.4.2 实验方法第33-35页
第三章 利用天然模块拼装蛋白质及其定向进化第35-53页
    3.1 引言第35-37页
        3.1.1 TIM折叠类型简介第35-36页
        3.1.2 本部分工作简介第36-37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42页
        3.2.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3.2.2 实验方法第38-4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3.3.1 TIM蛋白质模块聚类分析及重组TIM蛋白质A0模型的构建第42-43页
        3.3.2 A0基因合成第43页
        3.3.3 A0的定向进化第43-47页
        3.3.4 A0及AR703突变体的表达与纯化第47-48页
        3.3.5 分子排阻及蛋白酶抗性第48-49页
        3.3.6 热稳定性第49-50页
        3.3.7 光谱性质及化学变性第50-51页
    3.4 总结与展望第51-53页
第四章 人工设计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鉴定与筛选第53-75页
    4.1 引言第53-55页
        4.1.1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与PCA系统第53-54页
        4.1.2 基于mDHFR的PCA系统第54页
        4.1.3 本部分工作简介第54-55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70页
        4.2.1 基于mDHFR的PCA系统构建第55-57页
        4.2.2 基于mDHFR的PCA系统测试第57-59页
        4.2.3 M9培养基优化第59页
        4.2.4 基于mDHFR的PCA系统优化第59-61页
        4.2.5 使用低同源的蛋白质linker降低质粒重组第61-62页
        4.2.6 人工设计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鉴定第62-64页
        4.2.7 人工设计相互作用的定向进化加强第64-65页
        4.2.8 人工设计的dRaf及其突变体的相互作用方式鉴定第65-66页
        4.2.9 未来工作计划第66-67页
        4.2.10 基于eDHFR的高度可调节的PCA系统设计与验证第67-70页
    4.3 总结与展望第70-71页
    4.4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1-75页
        4.4.1 菌种及质粒第71页
        4.4.2 质粒构建第71-72页
        4.4.3 M9培养基优化第72页
        4.4.4 斑点滴度测试第72页
        4.4.5 定向进化第72-75页
第五章 构建筛选特异性四聚LacI的基因线路第75-93页
    5.1 引言第75-78页
        5.1.1 基于LacI突变体的逻辑启动子第75-77页
        5.1.2 本部分工作简介第77-78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8-89页
        5.2.1 基于蓝白斑实验的分步筛选方法第78-80页
        5.2.2 构建“选择”筛选的双筛选基因线路第80-86页
        5.2.3 基于荧光蛋白的双筛选方法第86-89页
    5.3 总结与展望第89-90页
    5.4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0-93页
        5.4.2 基因线路构建第90页
        5.4.3 基因组敲入第90-91页
        5.4.4 荧光显微镜观察与定量第91-93页
第六章 人工基因线路实现密度诱导的大肠杆菌分化第93-101页
    6.1 引言第93-94页
        6.1.1 群体感应系统第93页
        6.1.2 基因双稳态开关第93-94页
        6.1.3 本部分工作简介第94页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4-98页
        6.2.1 细菌密度诱导分化基因线路设计第94-95页
        6.2.2 低浓度诱导物下实现细菌密度诱导分化第95-96页
        6.2.3 第三稳态第96-98页
    6.3 总结及展望第98-99页
    6.4 全文总结及后记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1页
附录第111-149页
    附录1 从头设计蛋白质mod02的氨基酸序列及DNA序列第111-112页
    附录2 重组TIM蛋白AO氨基酸及DNA序列第112-114页
    附录3 配合VectorNTI和PyMol使用的Python程序源代码第114-122页
    附录4 DHJ质粒序列及标注第122-127页
    附录5 DHJlm(DHJ改良版)质粒序列及标注第127-132页
    附录6 重新设计的13条Raf的氨基酸及DNA序列第132-136页
    附录7 dRaf-12进化出来的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第136-137页
    附录8 DHfolA质粒的序列及标注第137-142页
    附录9 ABC质粒序列及标注第142-149页
致谢第149-15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53页
    已发表论文第153页
    待发表论文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靶向于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分子探针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下一代测序的肿瘤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