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氮掺杂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M-Nx-C催化剂 | 第14-21页 |
1.1.1 M-Nx-C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1.2 影响高温热解法合成的M-Nx-C催化剂ORR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15-18页 |
1.1.2.1 非贵金属的类型 | 第15-16页 |
1.1.2.2 非贵金属盐的浓度 | 第16页 |
1.1.2.3 碳基的种类和性质 | 第16-17页 |
1.1.2.4 热处理的程序 | 第17-18页 |
1.1.3 M-Nx-C催化剂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活性中心 | 第18-20页 |
1.1.4 M-Nx-C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20-21页 |
1.2 离子液体在M-Nx-C催化剂合成中的应用 | 第21-25页 |
1.2.1 离子液体(ILs) | 第21页 |
1.2.2 离子液体(ILs)作为碳基催化剂前驱体 | 第21-24页 |
1.2.3 离子液体(ILs)合成掺杂碳基金属催化剂 | 第24-25页 |
1.3 M-Nx-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 | 第26-27页 |
第2章 Fe-N-C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活性中心的研究 | 第27-43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试剂 | 第28页 |
2.2.2 Fe-N-C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仪器和程序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2页 |
2.3.1 Fe-N-C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3页 |
2.3.2 Fe-N-C催化剂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 | 第33-36页 |
2.3.3 FeCl_3浓度对催化剂的ORR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4 热解温度对催化剂的ORR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5 Fe-N-C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Fe-N/P-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活性中心的研究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2.1 试剂 | 第44页 |
3.2.2 Fe-N/P-C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页 |
3.2.3 仪器和程序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3.3.1 Fe-N_1/P_1-C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49页 |
3.3.2 Fe-N/P-C催化剂的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 | 第49-50页 |
3.3.3 不同N/P比的Fe-N/P-C催化剂的表征 | 第50-52页 |
3.3.4 不同N/P比的Fe-N/P-C催化剂的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 | 第52-55页 |
3.3.5 Fe-N/P-C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Co-N-C碳基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同时用于催化ORR和OER | 第57-72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4.2.1 试剂 | 第58页 |
4.2.2 Co-N-C催化剂的制备 | 第58页 |
4.2.3 仪器和程序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4.3.1 Co_(15)-N-C800催化剂的表征 | 第59-63页 |
4.3.2 Co_(15)-N-C800催化剂的双催化活性 | 第63-66页 |
4.3.3 Co-N-C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不同晶面纳米金对半乳糖氧化酶构象以及电子转移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72-85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5.2.1 试剂 | 第73页 |
5.2.2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 第73-74页 |
5.2.3 金纳米和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复合(GOase-AuNPs) | 第74页 |
5.2.4 仪器和程序 | 第74-7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3页 |
5.3.1 纳米金以及与半乳糖氧化酶生物耦合的表征 | 第75-78页 |
5.3.2 荧光光谱学研究 | 第78-81页 |
5.3.3 AuNPs-GOase生物复合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 第81-83页 |
5.3.4 AuNPs-GOase生物复合体系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1页 |
科研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