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6-20页 |
1.2.1 水体水沙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太湖悬浮物研究进展与结合ECOMSED的太湖悬浮物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水文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18页 |
1.2.4 GIS系统集成研究 | 第18-19页 |
1.2.5 存在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 论文组织 | 第23-25页 |
第2章 ECOMSED模型概述与太湖数据处理 | 第25-43页 |
2.1 模型的发展与机理 | 第25-26页 |
2.1.1 模型的发展 | 第25-26页 |
2.2 模型水动力模块介绍 | 第26-28页 |
2.2.1 水动力控制方程 | 第26-28页 |
2.3 悬浮物输运模块介绍 | 第28-33页 |
2.3.1 沉积物的三维对流-扩散控制方程 | 第28页 |
2.3.2 底剪切应力计算 | 第28-29页 |
2.3.3 粘性沉积物的再悬浮 | 第29-30页 |
2.3.4 粘性沉积物的沉积 | 第30-32页 |
2.3.5 粘性泥沙河床模型 | 第32-33页 |
2.4 数据来源及其分布特征 | 第33-38页 |
2.4.1 太湖初始悬浮物浓度场 | 第33-34页 |
2.4.2 监测站点实测浊度数据的处理 | 第34-35页 |
2.4.3 监测站点实测风场数据 | 第35-36页 |
2.4.4 太湖水深数据 | 第36-37页 |
2.4.5 粘性河床容积密度数据 | 第37-38页 |
2.5 ECOMSED模型代码的修正 | 第38-39页 |
2.5.1 网格干湿边界处理 | 第38页 |
2.5.2 太湖初始悬浮物分布的空间化处理 | 第38-39页 |
2.6 模型的构建 | 第39-42页 |
2.6.1 空间离散 | 第39-40页 |
2.6.2 ECOMSED影响参数 | 第40页 |
2.6.3 初始悬浮物浓度场的生成 | 第40-41页 |
2.6.4 风场构建 | 第41页 |
2.6.5 太湖吞吐流数据 | 第41-42页 |
2.6.6 数据文件模式配置 | 第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ECOMSED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43-60页 |
3.1 敏感度系数与模型参数选取 | 第43页 |
3.2 风速的敏感性分析 | 第43-47页 |
3.2.1 风速由3m/s变化至6m/s时对整个太湖悬浮物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 第43-46页 |
3.2.2 不同风速对整个太湖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太湖底质特性常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47-53页 |
3.3.1 底质特性常数由9变化至12mg/m~2时对整个太湖悬浮物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2 不同底质特性常数对整个太湖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50-53页 |
3.4 再悬浮指数n的敏感性分析 | 第53-59页 |
3.4.1 再悬浮指数n由5.46变化至6.46时对整个太湖悬浮物浓度的敏感性分析 | 第53-56页 |
3.4.2 不同再悬浮指数n对整个太湖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56-59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基于ECOMSED的太湖悬浮物数值模拟 | 第60-73页 |
4.1 模型参数的率定和优选 | 第60-62页 |
4.1.1 参数率定方法 | 第60页 |
4.1.2 待率定参数确定 | 第60-61页 |
4.1.3 参数率定结果 | 第61-62页 |
4.2 模型水动力验证 | 第62-64页 |
4.3 悬浮物验证 | 第64-72页 |
4.3.1 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数据验证数值模拟数据 | 第64-66页 |
4.3.2 悬浮物的日变化分析 | 第66-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ECOMSED模型系统集成 | 第73-80页 |
5.1 模型系统设计 | 第73-74页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73页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第73页 |
5.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73-74页 |
5.2 系统运行实例 | 第74-79页 |
5.2.1 数据输入模块 | 第74-78页 |
5.2.2 控制模拟模块 | 第78页 |
5.2.3 可视化模块 | 第78-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论文的特色 | 第81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