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刑修(九)》中恐怖犯罪立法模式检视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刑修(九)》中恐怖犯罪立法理论述评 | 第13-18页 |
一、恐怖犯罪行为类型的空前扩张 | 第13-14页 |
二、既有恐怖犯罪的法定刑修正 | 第14-15页 |
三、增设新的恐怖犯罪罪名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恐怖活动犯罪预备犯正犯化立法模式之思考 | 第18-27页 |
第一节 传统理论中预备犯的处罚依据 | 第18-21页 |
一、德日预备犯处罚根据理论 | 第18-19页 |
二、我国预备犯处罚根据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预备犯的处罚限度 | 第21-27页 |
一、疑似预备行为 | 第21-22页 |
二、《刑修(九)》中预备行为的扩张:准备行为的外围行为是否值得处罚 | 第22-27页 |
第三章 恐怖主义犯罪中立的预备行为正犯化立法模式思考 | 第27-39页 |
第一节 为恐怖犯罪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的行为评价 | 第27-34页 |
一、“中立”的预备行为 | 第28-29页 |
二、网络服务商的可罚性讨论 | 第29-34页 |
第二节 中立行为可罚性限缩解释 | 第34-39页 |
一、日本刑法理论 | 第34页 |
二、德国刑法理论 | 第34-37页 |
三、我国中立预备行为正犯化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情节严重”进行限缩解释 | 第39-43页 |
第一节 实质判断:危险增加量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法益衡量判断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