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英美国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 第13-23页 |
2.1 英美国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 第13-19页 |
2.1.1 侵权领域 | 第13-16页 |
2.1.2 合同领域 | 第16-19页 |
2.2 英美国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 第19-23页 |
2.2.1 不法行为 | 第19-20页 |
2.2.2 主观上存在严重过错 | 第20-21页 |
2.2.3 损害后果 | 第21-23页 |
第3章 英美国家惩罚性赔偿金的规定 | 第23-30页 |
3.1 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模式 | 第23-24页 |
3.2 惩罚性赔偿金的相关改革 | 第24-30页 |
3.2.1 以程序钳制实体 | 第24-27页 |
3.2.2 实体上确定参考因素 | 第27-29页 |
3.2.3 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 | 第29-30页 |
第4章 英美国家惩罚性赔偿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41页 |
4.1 扩大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 第30-34页 |
4.1.1 行政违法行为 | 第30-31页 |
4.1.2 侵权行为 | 第31-32页 |
4.1.3 违约行为 | 第32-34页 |
4.2 放宽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条件 | 第34-36页 |
4.2.1 将“重大过失”纳入惩罚性赔偿的主观要件 | 第34-35页 |
4.2.2 放宽对损害的要求 | 第35-36页 |
4.3 完善我国惩罚性赔偿金 | 第36-41页 |
4.3.1 模式上的选择 | 第36-38页 |
4.3.2 因素上的考量 | 第38-39页 |
4.3.3 赔偿金的归属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