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8页 |
1.1 前言 | 第19-20页 |
1.2 木质素的分类 | 第20-22页 |
1.2.1 硫酸盐木质素 | 第20-21页 |
1.2.2 木质素磺酸盐 | 第21页 |
1.2.3 碱木质素 | 第21页 |
1.2.4 溶剂型木质素 | 第21页 |
1.2.5 酶解木质素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2-34页 |
1.3.1 微纳米木质素的制备 | 第22-26页 |
1.3.2 微纳米木质素的应用特性 | 第26-29页 |
1.3.3 木质素的化学修饰 | 第29-33页 |
1.3.4 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1.5.1 实心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 第35页 |
1.5.2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 第35页 |
1.5.3 硅烷修饰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35-36页 |
1.5.4 荧光修饰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36页 |
1.5.5 紫外吸收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36-37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37页 |
1.7 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实心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 第38-54页 |
2.1 前言 | 第38-3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2.2.1 材料 | 第39-41页 |
2.2.2 不同初始浓度的木质素微纳米球制备 | 第41页 |
2.2.3 不同去离子水滴加速度的木质素微纳米球制备 | 第41页 |
2.2.4 不同搅拌速度的木质素微纳米球制备 | 第41页 |
2.2.5 不同温度的木质素微纳米球制备 | 第41-42页 |
2.2.6 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2.3.1 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形貌、尺寸和产率 | 第43-45页 |
2.3.2 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化学性能特征 | 第45-46页 |
2.3.3 木质素微纳米球的组成特征 | 第46-47页 |
2.3.4 木质素微纳米球尺寸的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2.3.5 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形成机理 | 第50-52页 |
2.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 第54-77页 |
3.1 引言 | 第54-56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56-58页 |
3.2.1 材料 | 第56页 |
3.2.2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第56页 |
3.2.3 不同搅拌速度的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第56页 |
3.2.4 不同去离子水滴加速度的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第56-57页 |
3.2.5 不同pH值的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悬浮液的制备 | 第57页 |
3.2.6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性能表征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6页 |
3.3.1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形貌和尺寸 | 第58-61页 |
3.3.2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多孔结构性能特征 | 第61-63页 |
3.3.3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化学性能特征 | 第63-65页 |
3.3.4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65-71页 |
3.3.5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形成机理 | 第71-76页 |
3.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硅烷修饰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77-87页 |
4.1 前言 | 第77-7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4.2.1 材料 | 第78页 |
4.2.2 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第78页 |
4.2.3 硅烷修饰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第78-79页 |
4.2.4 性能表征 | 第79-8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6页 |
4.3.1 木质素微纳米球及硅烷修饰后微纳米球的形貌特征 | 第80页 |
4.3.2 木质素微纳米球及硅烷修饰后微纳米球的化学结构特征 | 第80-84页 |
4.3.3 木质素微纳米球及硅烷修饰后微纳米球的热学性能 | 第84-85页 |
4.3.4 木质素微纳米球及硅烷修饰后微纳米球的接触角 | 第85-86页 |
4.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荧光修饰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87-100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5.2.1 材料 | 第88-89页 |
5.2.2 木质素的APTES修饰 | 第89页 |
5.2.3 接枝PBA | 第89页 |
5.2.4 PBA修饰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9-90页 |
5.2.5 性能测试 | 第9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9页 |
5.3.1 APTES修饰木质素和PBA再修饰产品的性能特征 | 第90-92页 |
5.3.2 PBA再修饰产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性能 | 第92-94页 |
5.3.3 PBA标记木质素的氧响应性能 | 第94页 |
5.3.4 荧光标记木质素纳米颗粒的特性 | 第94-95页 |
5.3.5 APTES浓度对荧光标记木质素性能的影响 | 第95-97页 |
5.3.6 PBA浓度对荧光标记木质素性能的影响 | 第97-99页 |
5.4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紫外吸收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100-111页 |
6.1 引言 | 第100-10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6.2.1 材料 | 第101页 |
6.2.2 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6.2.3 木质素微纳米复合膜制备 | 第102页 |
6.2.4 性能表征 | 第102-10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6.3.1 微纳米球形貌与尺寸 | 第103页 |
6.3.2 复合膜的形貌特征 | 第103-104页 |
6.3.3 复合膜的热学性能 | 第104-107页 |
6.3.4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 第107-108页 |
6.3.5 复合膜的紫外吸收性能 | 第108-110页 |
6.4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7.1 结论 | 第111-113页 |
7.1.1 实心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 第111-112页 |
7.1.2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 第112页 |
7.1.3 硅烷修饰木质素微纳米球的性能特征 | 第112-113页 |
7.1.4 芘标记荧光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特征 | 第113页 |
7.1.5 紫外吸收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特征 | 第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1-133页 |
导师简介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