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式识别的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及应用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前言 | 第8-14页 |
|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8-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与现状 | 第10-11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 2 地震多属性模式分类算法 | 第14-22页 |
| 2.1 模式识别综述 | 第14-15页 |
| 2.2 K均值算法 | 第15页 |
| 2.3 Fisher判别方法 | 第15-17页 |
| 2.4 Bayesian统计学聚类方法 | 第17-18页 |
| 2.5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第18-20页 |
| 2.6 各类算法优缺点 | 第20-2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地震数值模拟 | 第22-36页 |
| 3.1 煤层地震响应特征 | 第22-23页 |
| 3.2 断层地震响应 | 第23-27页 |
| 3.3 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地震响应 | 第27-30页 |
| 3.4 陷落柱地震响应 | 第30-3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4 地震多属性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第36-53页 |
| 4.1 基础地质资料整理、分析 | 第37页 |
| 4.2 常规解释 | 第37-39页 |
| 4.2.1 反射波地质层位的标定 | 第38-39页 |
| 4.2.2 波组对比与层位追踪 | 第39页 |
| 4.3 地震资料属性分析 | 第39-51页 |
| 4.3.1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 第39-41页 |
| 4.3.2 地震属性分析原则 | 第41-47页 |
| 4.3.3 地震属性的优选方法 | 第47-49页 |
| 4.3.4 基于“分水岭”算法的边缘检测技术 | 第49-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5 地震多属性模式识别的工程应用 | 第53-82页 |
| 5.1 断层解释 | 第53-65页 |
| 5.1.1 地质层位标定 | 第55-57页 |
| 5.1.2 层间地震属性分析 | 第57-60页 |
| 5.1.3 多地震层属性模式识别效果 | 第60-65页 |
| 5.2 岩浆岩侵入范围解释 | 第65-78页 |
| 5.2.1 岩浆岩侵入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65-72页 |
| 5.2.2 地震属性模式分析 | 第72页 |
| 5.2.3 多地震层段属性模式识别 | 第72-78页 |
| 5.3 陷落柱解释 | 第78-81页 |
| 5.3.1 工区概况 | 第78页 |
| 5.3.2 多属性提取与优选 | 第78-79页 |
| 5.3.3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模式识别成果 | 第79-8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 6.2 建议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