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培养和度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安排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安排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起源与发展 | 第15-17页 |
2.2 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第17-18页 |
2.3 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 第18-21页 |
2.3.1 动态能力理论的起源 | 第18-19页 |
2.3.2 动态能力的内涵与发展 | 第19-21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1-23页 |
3 战略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 第23-30页 |
3.1 战略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内涵 | 第23-25页 |
3.2 战略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外延 | 第25-30页 |
3.2.1 外部环境感知能力 | 第25-26页 |
3.2.2 社会责任资源整合能力 | 第26-28页 |
3.2.3 社会责任关系处理能力 | 第28页 |
3.2.4 组织学习吸收能力 | 第28-30页 |
4 战略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培养 | 第30-40页 |
4.1 外部环境感知能力的培养 | 第30-31页 |
4.2 社会责任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 | 第31-33页 |
4.2.1 整合具有重要性的社会责任资源 | 第31-32页 |
4.2.2 整合具有聚合性的社会责任资源 | 第32-33页 |
4.2.3 整合具有稀缺性的社会责任资源 | 第33页 |
4.3 社会责任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 | 第33-37页 |
4.3.1 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 | 第35页 |
4.3.2 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处理 | 第35-36页 |
4.3.3 关注利益相关者类型的转化 | 第36-37页 |
4.4 组织学习吸收能力的培养 | 第37-40页 |
4.4.1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提升组织学习吸收能力 | 第38页 |
4.4.2 组织分权提升组织学习吸收能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5 战略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度量 | 第40-50页 |
5.1 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度量理论依据 | 第40-42页 |
5.2 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度量原则 | 第42-43页 |
5.3 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度量指标体系 | 第43-48页 |
5.3.1 外部环境感知能力的度量指标 | 第43-44页 |
5.3.2 社会责任资源整合能力的度量指标 | 第44-45页 |
5.3.3 社会责任关系处理能力的度量指标 | 第45-47页 |
5.3.4 组织学习吸收能力的度量指标 | 第47-48页 |
5.4 企业社会责任动态能力的度量方法 | 第48-50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局限和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