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复合材料应用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的应用 | 第12-14页 |
1.1.2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1.2 复合材料修理概述 | 第15-23页 |
1.2.1 常见损伤 | 第15-16页 |
1.2.2 一般修理过程 | 第16-17页 |
1.2.3 损伤区域的确定与修理要求 | 第17-18页 |
1.2.4 修理方法 | 第18-20页 |
1.2.5 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23-25页 |
第2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强度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本构关系 | 第25-29页 |
2.2.1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情况 | 第26-27页 |
2.2.2 具有三个相互正交弹性对称面的情况——正交各向异性体 | 第27-29页 |
2.3 失效形式 | 第29页 |
2.4 失效判据 | 第29-33页 |
2.4.1 最大应力理论 | 第29-30页 |
2.4.2 最大应变理论 | 第30页 |
2.4.3 蔡-希尔(Tsai-Hill)强度理论 | 第30-31页 |
2.4.4 蔡-胡(Tsai-Wu)张量理论 | 第31页 |
2.4.5 胶层破坏判据 | 第31-32页 |
2.4.6 胶接修理补片破坏判据 | 第32页 |
2.4.7 机械修理破坏判据 | 第32-33页 |
2.5 复合材料失效后刚度退化规则 | 第33-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有限元分析 | 第35-60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损伤修理设计 | 第35-37页 |
3.3 复合材料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37-39页 |
3.3.1 材料属性 | 第37-38页 |
3.3.2 模型方法及模型几何尺寸 | 第38页 |
3.3.3 网络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3.4 有限元强度分析 | 第39-56页 |
3.4.1 拉伸强度计算 | 第39-46页 |
3.4.2 压缩强度计算 | 第46-51页 |
3.4.3 剪切强度计算 | 第51-56页 |
3.5 有限元计算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56-58页 |
3.6 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修理后强度的试验研究 | 第60-76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试验条件及准备 | 第60-63页 |
4.2.1 试验件准备 | 第60-61页 |
4.2.2 试验设备及夹具 | 第61页 |
4.2.3 试验件试验件编号、数量、尺寸及修理方法 | 第61-63页 |
4.3 拉伸强度试验 | 第63-67页 |
4.3.1 完好和划伤层合板拉伸强度试验 | 第63-64页 |
4.3.2 贴补修理后层合板拉伸强度试验 | 第64-66页 |
4.3.3 试验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66-67页 |
4.4 压缩强度试验 | 第67-70页 |
4.4.1 完好层合板压缩强度试验 | 第67-68页 |
4.4.2 挖补修理后层合板压缩强度试验 | 第68-69页 |
4.4.3 抽钉修理后层合板压缩强度试验 | 第69-70页 |
4.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页 |
4.5 剪切强度试验 | 第70-74页 |
4.5.1 完好层合板剪切强度试验 | 第70-71页 |
4.5.2 挖补修理后层合板剪切强度试验 | 第71-72页 |
4.5.3 抽钉修理后层合板剪切强度试验 | 第72-73页 |
4.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74页 |
4.6 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复合材料工字梁上缘翼板分层修理效果预测 | 第76-88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完好工字梁分析 | 第77-80页 |
5.3 工字梁上缘翼板修理分析 | 第80-83页 |
5.4 工字梁常温挖补修理结果预测 | 第83-86页 |
5.5 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