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循环经济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 第16-17页 |
2.1.3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 第17页 |
2.1.4 循环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理论 | 第18-19页 |
2.3 协同管理理论 | 第19-22页 |
2.3.1 协同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协同效应定义 | 第20页 |
2.3.3 协同效应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节能减排进程中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 第22-30页 |
3.1 钢铁企业生产流程及其废弃物排放(余能和三废排放) | 第22-23页 |
3.1.1 钢铁企业生产运作特点 | 第22页 |
3.1.2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废弃物产出 | 第22-23页 |
3.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内外部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 第23-27页 |
3.2.1 钢铁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 第23-25页 |
3.2.2 钢铁企业外部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 第25-26页 |
3.2.3 钢铁企业整体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3.3 钢铁企业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 第27-30页 |
第四章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评价研究 | 第30-38页 |
4.1 钢铁企业整体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评价 | 第30-32页 |
4.1.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0-31页 |
4.1.2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1-32页 |
4.1.3 评价模型的运算步骤 | 第32页 |
4.2 钢铁企业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模式评价 | 第32-36页 |
4.2.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2-33页 |
4.2.2 评价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4.2.3 评价模型的运算步骤 | 第34-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38-50页 |
5.1 宝钢企业背景介绍 | 第38页 |
5.2 宝钢企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的建设分析 | 第38-40页 |
5.3 宝钢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效应的评价分析 | 第40-42页 |
5.4 宝钢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效应评价分析 | 第42-45页 |
5.4.1 宝钢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 | 第42页 |
5.4.2 宝钢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及其基准值设置 | 第42-43页 |
5.4.3 宝钢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数据 | 第43-44页 |
5.4.4 宝钢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调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5.5 三家钢铁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比较研究 | 第45-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