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类过氧化物酶功能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类过氧化物酶功能纳米材料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1.2 具有类过氧化物酶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比色生物传感 | 第15-20页 |
1.2.1 比色生物传感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比色生物传感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类过氧化物酶功能纳米材料在比色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基于Pd-Cu纳米粒子可视化检测癌胚抗原体系 | 第20-21页 |
1.3.2 基于NH_2-GS-Pt-Pd-Ru纳米复合材料可视化检测甲胎蛋白体系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Pd-Cu纳米粒子可视化检测癌胚抗原体系 | 第22-40页 |
2.1 前言 | 第22-24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3.1 Pd-Cu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24-25页 |
2.3.2 Pd-Cu纳米粒子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25页 |
2.3.3 Pd-Cu@Ab_2生物共轭体的制备 | 第25页 |
2.3.4 Pd-Cu纳米粒子快速检测癌胚抗原体系的构建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7页 |
2.4.1 Pd-Cu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2 Pd-Cu纳米粒子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2.4.3 Pd-Cu纳米粒子催化TMB/H_2O_2溶液光谱测定 | 第28-29页 |
2.4.4 Pd-Cu纳米粒子催化TMB/H_2O_2溶液的饱和浓度 | 第29-30页 |
2.4.5 pH、温度和H_2O_2浓度对Pd-Cu纳米粒子和HRP的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6 Pd-Cu纳米粒子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机制 | 第31-33页 |
2.4.7 Pd-Cu纳米粒子与HPR的催化稳定性对比 | 第33-34页 |
2.4.8 Pd-Cu纳米粒子—TMB/H_2O_2体系检测癌胚抗原 | 第34-36页 |
2.4.9 Pd-Cu纳米粒子—TMB/H_2O_2检测体系的选择性 | 第36-37页 |
2.4.10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基于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可视化检测甲胎蛋白体系 | 第40-58页 |
3.1 前言 | 第40-42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3.1 Pt-Pd-Ru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2-43页 |
3.3.2 氧化石墨烯和氨基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43页 |
3.3.3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3页 |
3.3.4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材料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3.3.5 NH_2-GS@Pt-Pd-Ru@Ab_2生物共轭体的制备 | 第44页 |
3.3.6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快速检测甲胎蛋白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3.4.1 Pt-Pd-Ru纳米粒子和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45-46页 |
3.4.2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46-47页 |
3.4.3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催化TMB/H_2O_2溶液的光谱测定 | 第47-48页 |
3.4.4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催化TMB/H_2O_2溶液的饱和浓度 | 第48-49页 |
3.4.5 pH、温度和H_2O_2浓度对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和HRP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6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机制 | 第50-53页 |
3.4.7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与HPR的催化稳定性对比 | 第53-54页 |
3.4.8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TMB/H_2O_2体系检测甲胎蛋白 | 第54-55页 |
3.4.9 NH_2-GS@Pt-Pd-Ru纳米复合物—TMB/H_2O_2检测体系的选择性 | 第55-56页 |
3.4.10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