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村庄布局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村庄布局研究理论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村庄 | 第17页 |
2.1.2 农村居民点 | 第17页 |
2.1.3 村庄布局优化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8页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19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3 相关技术方法 | 第19-21页 |
2.3.1 文献综述法 | 第19-20页 |
2.3.2 GIS空间分析技术 | 第20页 |
2.3.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0页 |
2.3.4 层次分析法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22-27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2页 |
3.1.2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3.1.3 经济社会 | 第23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3 数据准备与处理 | 第24-26页 |
3.3.1 地形数据预处理 | 第24页 |
3.3.2 城镇及农村居民点整合提取 | 第24-25页 |
3.3.3 其他相关地类提取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县域村庄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7-50页 |
4.1 县域村庄布局特征 | 第27-31页 |
4.1.1 用地现状 | 第27页 |
4.1.2 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 第27-31页 |
4.2 自然因素 | 第31-36页 |
4.2.1 高程 | 第31-33页 |
4.2.2 坡度 | 第33-35页 |
4.2.3 植被环境 | 第35-36页 |
4.2.4 地质灾害 | 第36页 |
4.3 区位因素 | 第36-41页 |
4.3.1 道路可达性 | 第36-38页 |
4.3.2 距水源距离 | 第38-39页 |
4.3.3 距集镇距离 | 第39-41页 |
4.4 经济社会因素 | 第41-47页 |
4.4.1 人口密度 | 第41-45页 |
4.4.2 人均纯收入 | 第45-46页 |
4.4.3 耕地规模 | 第46-47页 |
4.5 空间布局模式 | 第47-49页 |
4.5.1 卫星式布局 | 第47页 |
4.5.2 带状式布局 | 第47-48页 |
4.5.3 多边形式布局 | 第48页 |
4.5.4 自由式布局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及发展策略 | 第50-66页 |
5.1 村庄布局规划分析 | 第50-55页 |
5.1.1 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50-52页 |
5.1.2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第52-55页 |
5.2 村庄布局规划及发展策略 | 第55-65页 |
5.2.1 村庄布局规划原则 | 第55-56页 |
5.2.2 村庄布局类型划分 | 第56-57页 |
5.2.3 划分评价与布局规划调整 | 第57-58页 |
5.2.4 村庄布局规划 | 第58-64页 |
5.2.5 村庄发展策略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东乡族自治县县域村庄人均纯收入和耕地规模表 | 第72-75页 |
附录B 村庄布局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专家评分问卷 | 第75-77页 |
附录C 图索引 | 第77-78页 |
附录D 表索引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