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尾矿库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铅锌尾矿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基质改良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3-14页 |
1.2.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 第14页 |
1.3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目标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外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内容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3.4 生态恢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1.3 土壤植被 | 第21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21-24页 |
2.2.1 修复模式与分区 | 第21-22页 |
2.2.2 土地整理与改良 | 第22-23页 |
2.2.3 修复区植物配置 | 第23-24页 |
3 大脚岭铅锌尾矿库生态修复效果调查 | 第24-46页 |
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4-33页 |
3.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24页 |
3.1.2 土壤基本指标的测定 | 第24-28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2 植物群落现状调查情况 | 第33-38页 |
3.2.1 植物调查方法 | 第33页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3 人工湿地水质调查 | 第38-39页 |
3.3.1 水样采集及预处理 | 第38-39页 |
3.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3.4 土壤微生物多样分析 | 第39-44页 |
3.4.1 多样性分析基本概念 | 第40页 |
3.4.2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统计 | 第40-41页 |
3.4.3 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3.4.4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2-43页 |
3.4.5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 第46-56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6-47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8-55页 |
4.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49-50页 |
4.3.2 专家打分法确定判断矩阵 | 第50-51页 |
4.3.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51-53页 |
4.3.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大脚岭铅锌尾矿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 第56-61页 |
5.1 综合评价法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 第56-57页 |
5.2 模糊评价法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 第57-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A 历年监测数据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