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2页 |
1.2.1 树种配置对生产力和木材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2 树种配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3 树种配置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4 不同营林措施对森林多功能的影响 | 第20页 |
1.2.5 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与综合评价 | 第20-21页 |
1.2.6 发展动向和趋势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 第22页 |
1.4.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模拟研究 | 第22页 |
1.4.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 第22-2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6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9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2.3 中心开展树种选择与配置相关研究历史 | 第27页 |
2.4 林分概况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 第29-4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3.1.1 样地调查 | 第29页 |
3.1.2 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主要指标计算 | 第29-30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3.2.1 树高生长 | 第31-32页 |
3.2.2 胸径生长 | 第32-33页 |
3.2.3 径级分布 | 第33-36页 |
3.2.4 主要树种重要值 | 第36页 |
3.2.5 天然更新能力 | 第36-37页 |
3.2.6 灌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模拟研究 | 第40-5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4.1.1 主要模型 | 第40-41页 |
4.1.2 数据采集 | 第41-43页 |
4.1.3 模型校准与模拟计算 | 第43-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4.2.1 森林生长动态可视化 | 第45-49页 |
4.2.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木材产量与碳储量比较 | 第49-51页 |
4.2.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木材产量和碳储量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4.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 第54-6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4-58页 |
5.1.1 成本—效益分析 | 第54页 |
5.1.2 净现值原理 | 第54-55页 |
5.1.3 内部收益率原理 | 第55-56页 |
5.1.4 经营成本及收益分析 | 第56-57页 |
5.1.5 成本或价格社会调查 | 第57-58页 |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5.2.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现金流量情况 | 第58-59页 |
5.2.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经济效益分析 | 第59-61页 |
5.2.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森林多功能综合效益评价 | 第61-62页 |
5.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经济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 第64-71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6.2.1 贴现率灵敏度 | 第67-68页 |
6.2.2 木材价格灵敏度 | 第68-69页 |
6.2.3 采伐成本灵敏度 | 第69页 |
6.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71-7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1-73页 |
7.1.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 第71页 |
7.1.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模拟分析 | 第71-72页 |
7.1.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经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 第72页 |
7.1.4 经济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 第72-73页 |
7.1.5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主要结论 | 第73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73-74页 |
7.2.1 加强人工林培育树种研究,注重树种配置模式探索 | 第73页 |
7.2.2 探索有效营林措施,培育珍优大径级材 | 第73-74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