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树种配置对森林多功能影响的模拟与综合效益评价--以南亚热带马尾松和红椎人工林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22页
        1.2.1 树种配置对生产力和木材产量的影响第17-18页
        1.2.2 树种配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18-19页
        1.2.3 树种配置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影响第19-20页
        1.2.4 不同营林措施对森林多功能的影响第20页
        1.2.5 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与综合评价第20-21页
        1.2.6 发展动向和趋势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第22页
        1.4.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模拟研究第22页
        1.4.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第22-23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1.6 创新点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5-29页
    2.1 自然概况第25-26页
    2.2 社会经济概况第26-27页
    2.3 中心开展树种选择与配置相关研究历史第27页
    2.4 林分概况第27-29页
第三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第29-40页
    3.1 研究方法第29-31页
        3.1.1 样地调查第29页
        3.1.2 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主要指标计算第29-30页
        3.1.3 数据处理第30-31页
    3.2 结果分析第31-38页
        3.2.1 树高生长第31-32页
        3.2.2 胸径生长第32-33页
        3.2.3 径级分布第33-36页
        3.2.4 主要树种重要值第36页
        3.2.5 天然更新能力第36-37页
        3.2.6 灌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第37-38页
    3.3 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模拟研究第40-54页
    4.1 研究方法第40-45页
        4.1.1 主要模型第40-41页
        4.1.2 数据采集第41-43页
        4.1.3 模型校准与模拟计算第43-4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4.2.1 森林生长动态可视化第45-49页
        4.2.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木材产量与碳储量比较第49-51页
        4.2.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木材产量和碳储量比较分析第51-52页
    4.3 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的经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第54-64页
    5.1 研究方法第54-58页
        5.1.1 成本—效益分析第54页
        5.1.2 净现值原理第54-55页
        5.1.3 内部收益率原理第55-56页
        5.1.4 经营成本及收益分析第56-57页
        5.1.5 成本或价格社会调查第57-58页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5.2.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现金流量情况第58-59页
        5.2.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经济效益分析第59-61页
        5.2.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模拟期内森林多功能综合效益评价第61-62页
    5.3 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经济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第64-71页
    6.1 研究方法第64-6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5-69页
        6.2.1 贴现率灵敏度第67-68页
        6.2.2 木材价格灵敏度第68-69页
        6.2.3 采伐成本灵敏度第69页
    6.3 小结第69-71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第71-75页
    7.1 主要结论第71-73页
        7.1.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第71页
        7.1.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模拟分析第71-72页
        7.1.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多功能经济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第72页
        7.1.4 经济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第72-73页
        7.1.5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主要结论第73页
    7.2 对策建议第73-74页
        7.2.1 加强人工林培育树种研究,注重树种配置模式探索第73页
        7.2.2 探索有效营林措施,培育珍优大径级材第73-74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第80-8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输入多输出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研究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建模及无源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