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7页 |
1.1 引言 | 第18-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任务 | 第24-26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光合特性和主要氮代谢酶的影响 | 第27-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3 采样与指标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2.1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2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主要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3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主要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2-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2页 |
3.1.3 取样与指标测定 | 第32页 |
3.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2.1 氮素形态对雷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氮素形态对雷竹SOD、CAT和POD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氮素形态配比对雷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第36-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6页 |
4.1.3 取样与指标测定 | 第36页 |
4.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4.2.1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C、N、P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4.2.2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C、N、P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覆盖经营年限对雷竹林土壤氮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1-4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5.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41页 |
5.1.2 实验雷竹林选择与处理 | 第41-42页 |
5.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第42页 |
5.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5.2.1 实验雷竹林土壤铵态氮的时空变化 | 第42-44页 |
5.2.2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 | 第44-45页 |
5.2.3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铵比的时空变化 | 第45-46页 |
5.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覆盖经营年限对雷竹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47-5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6.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47页 |
6.1.2 实验雷竹林选择和处理 | 第47页 |
6.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第47页 |
6.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6.2.1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 | 第48-49页 |
6.2.2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化速率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变化 | 第49-50页 |
6.2.3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 第50-51页 |
6.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七章 覆盖措施对雷竹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52-6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7.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52页 |
7.1.2 实验雷竹林选择和处理 | 第52页 |
7.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第52-53页 |
7.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7.2.1 实验雷竹林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变化 | 第53-55页 |
7.2.2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变化 | 第55-57页 |
7.2.3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变化 | 第57页 |
7.2.4 实验雷竹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 | 第57-58页 |
7.3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八章 覆盖措施对雷竹林氮素传输的影响 | 第60-63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8.1.1 研究区概况 | 第60页 |
8.1.2 实验雷竹林选择 | 第60页 |
8.1.3 实验设计和处理 | 第60-61页 |
8.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61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8.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73页 |
9.1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光合特性和主要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9.2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5-66页 |
9.3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雷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第66-67页 |
9.4 覆盖经营年限对雷竹林土壤氮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67-69页 |
9.5 覆盖经营年限对雷竹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69-70页 |
9.6 覆盖措施对雷竹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70-72页 |
9.7 覆盖措施对雷竹氮素传输的影响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