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6-7页 |
| 第一章 已有文学史对苏区戏剧的评价 | 第7-19页 |
| 第一节 革命宣传的“轻骑兵” | 第7-10页 |
| 1.文学史的断裂 | 第7-9页 |
| 2.政治史的附属品 | 第9-10页 |
| 第二节“时势”造就的文学特性 | 第10-19页 |
| 1.主题思想的时代性 | 第11-13页 |
| 2.艺术表现的创新性 | 第13-17页 |
| 3.舞台表现的概念化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可能的多重评价维度 | 第19-27页 |
| 第一节 构建方式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美学视野 | 第20-23页 |
| 第三节 传播向度 | 第23-25页 |
| 第四节 发展空间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文学史评价的两种新路径 | 第27-32页 |
| 第一节 论从史出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点面结合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新的文学史评价之可能 | 第32-39页 |
| 第一节 承“五四”文学之启蒙传统 | 第32-36页 |
| 第二节 启“解放区戏剧”之发展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