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逆变器并联技术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逆变电源并联控制技术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 第13-18页 |
1.2.1 集中控制 | 第14页 |
1.2.2 主从控制 | 第14-15页 |
1.2.3 分散逻辑控制 | 第15-17页 |
1.2.4 无互连线独立控制 | 第17-18页 |
1.2.5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 逆变电源并联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并联逆变器系统分析 | 第21-31页 |
2.1 单台逆变器 | 第21-22页 |
2.1.1 单台逆变器的主电路 | 第21页 |
2.1.2 单台逆变器的等效模型 | 第21-22页 |
2.2 并联逆变器等效模型 | 第22-23页 |
2.3 并联逆变器稳态功率特性 | 第23-25页 |
2.4 并联逆变器稳态环流分析 | 第25-28页 |
2.4.1 并联系统环流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影响环流的因素 | 第27-28页 |
2.5 逆变器输出功率计算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无互连线并联逆变器控制策略分析 | 第31-41页 |
3.1 无互连线并联逆变器传统下垂控制 | 第31-38页 |
3.1.1 传统下垂控制原理 | 第31-33页 |
3.1.2 下垂控制隐含的通信机制 | 第33页 |
3.1.3 下垂控制调节分析 | 第33-35页 |
3.1.4 传统下垂控制系数的选取 | 第35页 |
3.1.5 传统下垂控制的局限性 | 第35-38页 |
3.2 基于功率解耦的下垂控制 | 第38-40页 |
3.2.1 改进的下垂控制的提出 | 第38-39页 |
3.2.2 功率解耦下垂控制有效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3 功率解耦下垂控制可靠性分析 | 第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无互连线并联逆变器下垂控制仿真分析 | 第41-49页 |
4.1 下垂控制系统框图 | 第41-43页 |
4.2 并联逆变器传统下垂控制仿真 | 第43-45页 |
4.3 并联逆变器功率解耦下垂控制仿真 | 第45-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并联逆变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49-65页 |
5.1 主电路设计 | 第49-52页 |
5.1.1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第50页 |
5.1.2 LC滤波电路选参 | 第50-51页 |
5.1.3 并联开关的选取 | 第51-52页 |
5.2 辅助电路设计 | 第52-54页 |
5.2.1 辅助电源的设计 | 第52-53页 |
5.2.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5.2.3 电压及频率检测电路设计 | 第54页 |
5.3 MCU最小系统及外围设计 | 第54-60页 |
5.3.1 芯片最小系统 | 第55-57页 |
5.3.2 DSP外围控制电路设计 | 第57-60页 |
5.4 软件设计 | 第60-64页 |
5.4.1 主程序设计 | 第60-61页 |
5.4.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第61-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5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