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土地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的来源 | 第7-8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域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土地银行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土地银行的法律属性 | 第12-15页 |
一、现有学术争议 | 第12-13页 |
二、域外土地银行法律法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土地银行法律属性的应然定位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土地银行的运行原理 | 第15-17页 |
一、抵押融资 | 第15-16页 |
二、土地集约化经营 | 第16页 |
三、弥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设立土地银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 第17-20页 |
一、设立土地银行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二、设立土地银行的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域外土地银行法律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域外土地银行的运行模式 | 第20-22页 |
一、德国 | 第20页 |
二、美国 | 第20-21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域外土地银行的经营范围 | 第22-24页 |
一、德国 | 第22页 |
二、美国 | 第22-23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域外土地银行实践的经验启示 | 第24-27页 |
一、法律制度完善 | 第24-25页 |
二、支农政策性突出 | 第25页 |
三、合作金融突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内部分地区土地银行试点现状 | 第27-35页 |
第一节 试点土地银行的运行模式 | 第27-29页 |
一、贵州湄潭 | 第27-28页 |
二、山东诸城 | 第28页 |
三、四川彭州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农地流转改革与土地银行的衔接与互动 | 第29-31页 |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和基本状况 | 第30页 |
二、农村土地流转在金融服务上面临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土地银行试点的问题、经验与启示 | 第31-35页 |
一、土地银行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二、土地银行试点工作的经验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地区土地银行法律制度改进措施 | 第35-42页 |
第一节 总体设计 | 第35-37页 |
一、农村土地银行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35-36页 |
二、土地银行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三、农村土地银行的功能定位 | 第37页 |
第二节 农村土地银行的主要经营领域 | 第37-39页 |
一、提供土地抵押贷款 | 第37-38页 |
二、提供土地经营权供需中介服务 | 第38页 |
三、发行土地债券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农村土地银行的构造 | 第39页 |
第四节 农村土地银行的相关法律体制的建立 | 第39-42页 |
一、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 第40页 |
二、建立健全配套保险制度 | 第40页 |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