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当前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当前国内外对几何画板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 | 第15-19页 |
| 2.1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 第15-16页 |
| 2.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 第15页 |
| 2.1.2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 第15-16页 |
| 2.2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 2.2.4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 第17页 |
| 2.3 几何画板的功能与特点 | 第17-19页 |
| 2.3.1 几何画板的功能 | 第17-18页 |
| 2.3.2 几何画板的特点 | 第18-19页 |
| 第3章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19-32页 |
| 3.1 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 第19-20页 |
|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0-27页 |
| 3.2.1 教师的信息素养情况 | 第20-22页 |
| 3.2.2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几何画板的情况 | 第22-23页 |
| 3.2.3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23-25页 |
| 3.2.4 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和氛围对几何画板应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2.5 几何画板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第26-27页 |
| 3.3 讨论与思考 | 第27-32页 |
| 3.3.1 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 第27-28页 |
| 3.3.2 几何画板与课程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 3.3.3 几何画板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30-32页 |
| 第4章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 第32-37页 |
| 4.1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 4.2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 4.2.1 必要性原则 | 第33页 |
| 4.2.2 互补性原则 | 第33-34页 |
| 4.2.3 平衡性原则 | 第34页 |
| 4.2.4 交互性原则 | 第34页 |
| 4.2.5 开放性原则 | 第34页 |
| 4.3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整合的策略 | 第34-37页 |
| 4.3.1 课程理念的整合 | 第34-35页 |
| 4.3.2 课程目标的整合 | 第35页 |
| 4.3.3 课程内容的整合 | 第35页 |
| 4.3.4 教学过程的整合 | 第35-37页 |
| 第5章 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性研究 | 第37-48页 |
| 5.1 教学设计的定义与作用 | 第37页 |
| 5.2 教学案例分析 | 第37-42页 |
| 5.2.1 《指数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教学设计 | 第37-41页 |
| 5.2.2 案例分析 | 第41-42页 |
| 5.2.3 整合点分析 | 第42页 |
| 5.3 研究实验结果及评价分析 | 第42-48页 |
|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成绩对照表 | 第43-45页 |
| 5.3.2 成绩分析对照表 | 第45-4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1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