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绪论: 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内涵 | 第18-50页 |
第一节 天人感应思想的宇宙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万物的"一"与"异" | 第19-21页 |
二、万物的内在交感 | 第21-24页 |
三、人在万物感应中的特殊地位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阐释 | 第26-40页 |
一、从物物感应到天人感应 | 第26-29页 |
二、天人感应的两种形式 | 第29-32页 |
三、天人感应的表征:灾异祥瑞 | 第32-35页 |
四、天人感应中人的主动性 | 第35-40页 |
第三节 天人感应思想的价值诉求 | 第40-50页 |
一、"至德而衰"的历史观 | 第41-43页 |
二、法"气"顺"命"的价值评判 | 第43-44页 |
三、"天道政治"的理想诉求 | 第44-50页 |
第二章 《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特质 | 第50-66页 |
第一节、归宗"道德",兼收并蓄 | 第50-59页 |
一、归宗"道德" | 第51-57页 |
二 兼收并蓄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以道统天,以气释道 | 第59-63页 |
一、道家哲学中"道"与"天"的关系 | 第60-61页 |
二、《淮南子》天人感应中道的角色 | 第61-63页 |
第三节 持之自然,存其未知 | 第63-66页 |
第三章 《淮南子》天人感应思想的审视与评价 | 第66-78页 |
第一节 历史地位 | 第66-74页 |
第二节 现代审视 | 第74-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