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煤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NO转换机理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表第9-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碳捕集封存技术介绍第16-19页
        1.2.1 燃烧前捕集第17页
        1.2.2 燃烧后捕集第17-18页
        1.2.3 化学链燃烧技术第18-19页
        1.2.4 富氧燃烧技术第19页
    1.3 富氧燃烧第19-26页
        1.3.1 煤粉炉富氧燃烧第20-22页
        1.3.2 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第22-26页
    1.4 煤富氧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第26-32页
        1.4.1 煤燃烧NO生成机理第27-29页
        1.4.2 富氧燃烧NO研究现况第29-32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32-34页
        1.5.1 问题提出第32页
        1.5.2 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煤快速热解过程中燃料氮迁移转化特性研究第34-50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煤快速热解实验第34-37页
        2.2.1 实验样品第34-35页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35-36页
        2.2.3 样品理化特性表征第36-37页
    2.3 实验结果分析第37-48页
        2.3.1 煤快速热解过程HCN及NH_3析出规律第37-40页
        2.3.2 CO_2对煤快速热解过程挥发分氮迁移转化影响第40-44页
        2.3.3 CO_2对煤快速热解过程焦炭氮迁移转化影响第44-47页
        2.3.4 煤快速热解过程含氮产物分配规律第47-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煤循环流化床O_2/CO_2气氛燃烧NO排放特性研究第50-64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煤循环流化床O_2/CO_2气氛燃烧实验第50-54页
        3.2.1 实验系统第50-51页
        3.2.2 实验物料第51-52页
        3.2.3 实验方法第52-53页
        3.2.4 实验工况第53-54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54-63页
        3.3.1 燃烧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4-56页
        3.3.2 氧气浓度的影响第56-57页
        3.3.3 二次风高度的影响第57-59页
        3.3.4 分级燃烧的影响第59-61页
        3.3.5 氧气分级的影响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煤焦富氧燃烧再循环NO还原分解特性实验研究第64-82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再循环NO-煤焦还原特性实验第64-70页
        4.2.1 实验系统第64-66页
        4.2.2 实验物料第66-67页
        4.2.3 实验方法第67-68页
        4.2.4 数据处理第68-70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70-80页
        4.3.1 再循环NO-煤焦还原特性第70-71页
        4.3.2 再循环NO浓度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作用的影响第71-77页
        4.3.3 再循环CO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作用的影响第77-79页
        4.3.4 再循环SO_2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作用的影响第79-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再循环NO-煤焦还原分解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第82-93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实验条件第82-83页
        5.2.1 实验物料第82-83页
        5.2.2 实验工况第83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83-92页
        5.3.1 氧气浓度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反应的影响第83-85页
        5.3.2 燃烧反应温度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反应的影响第85-87页
        5.3.3 煤焦粒径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反应的影响第87-89页
        5.3.4 气体停留时间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反应的影响第89-90页
        5.3.5 煤焦种类对再循环NO-煤焦还原反应的影响第90-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循环流化床带烟气再循环富氧燃烧NO排放及控制方法研究第93-107页
    6.1 引言第93页
    6.2 兆瓦级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中试平台介绍第93-96页
    6.3 实验方法第96-98页
        6.3.1 实验物料第96页
        6.3.2 实验工况第96-97页
        6.3.3 数据处理第97-98页
    6.4 实验结果分析第98-105页
        6.4.1 实验平台运行情况第98-99页
        6.4.2 燃料燃烧特性第99-100页
        6.4.3 整体氧气浓度对NO排放的影响第100-101页
        6.4.4 燃烧反应温度对NO排放的影响第101-102页
        6.4.5 氧气分级对NO排放的影响第102-104页
        6.4.6 脱硫剂对NO排放的影响第104-105页
    6.5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07-110页
    7.1 结论第107-109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21-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1,2,4-三氮唑基修饰异酞酸配体配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典型污染物与靶蛋白作用分子机制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