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1-29页 |
1.2.1 思路及篇章框架 | 第21-23页 |
1.2.2 技术说明及方法 | 第23-29页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理论与综述 | 第30-36页 |
2.1 铁路不同视角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2.1.1 高铁网络格局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2.1.2 站点及所在城市研究综述 | 第31-32页 |
2.2 铁路不同研究方法综述 | 第32-34页 |
2.2.1 通达性方法研究综述 | 第32-33页 |
2.2.2 复杂网络方法研究综述 | 第33-34页 |
2.3 评述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中国高速铁路站点分析 | 第36-56页 |
3.1 枢纽站点通达性分析 | 第36-45页 |
3.1.1 直辖市、省会城市站点对外联系较强 | 第36-39页 |
3.1.2 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少数中部城市中转作用明显 | 第39-43页 |
3.1.3 全国枢纽站点地位己发生较大改变 | 第43-45页 |
3.2 普通站点通达性分析 | 第45-50页 |
3.2.1 新通高铁站点大部分位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 第45-47页 |
3.2.2 东中部高铁站点竞争优势明显 | 第47-49页 |
3.2.3 中西部高铁站点呈现"低水平均衡"格局 | 第49-50页 |
3.3 高速铁路站点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3.3.1 站点城市GDP与站点发展相关性较强,人均GDP则较弱 | 第51-52页 |
3.3.2 站点城市人口与站点发展关联性较强 | 第52-53页 |
3.3.3 站点城市行政等级对站点发展影响较强 | 第53页 |
3.3.4 站点城市因素综合排序比较 | 第53-54页 |
3.4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中国高速铁路经济区研究 | 第56-82页 |
4.1 高铁经济区的命名与划分 | 第56-58页 |
4.2 高铁经济区与城市群范围关系研究 | 第58-67页 |
4.2.1 五个高铁经济区范围与城市群范围完全吻合 | 第60-61页 |
4.2.2 部分高铁经济区范围由城市群范围组合形成 | 第61-63页 |
4.2.3 少数高铁经济区范围由城市群范围分割而成 | 第63-64页 |
4.2.4 特殊高铁经济区范围具有多种特殊范围关系 | 第64-67页 |
4.3 高铁经济区特征研究 | 第67-73页 |
4.3.1 部分高铁经济区线性特征明显 | 第67-69页 |
4.3.2 部分高铁经济区面状特征明显 | 第69-72页 |
4.3.3 西南高铁经济区具有线性和面状双重特征 | 第72-73页 |
4.4 高速铁路对城市群的影响研究 | 第73-76页 |
4.4.1 高铁经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范围差异明显 | 第73-74页 |
4.4.2 高铁经济区内部特征南北差异明显 | 第74-75页 |
4.4.3 以秦岭淮河为界高速铁路对城市群影响差异分化 | 第75-76页 |
4.5 与《基于二维时空地图的中国高铁经济区格局模拟》的问题讨论 | 第76-80页 |
4.6 总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中国高速铁路整体结构分析 | 第82-102页 |
5.1 高速铁路整体结构特征分析 | 第82-92页 |
5.1.1 高铁站点整体呈"十字型"结构 | 第82-85页 |
5.1.2 高铁线路格局呈纵强横弱的"倒Z型"结构 | 第85-92页 |
5.2 高速铁路进入"扁平化"发展时期 | 第92-96页 |
5.2.1 铁路网络发展重心由"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 | 第92-93页 |
5.2.2 高铁网络覆盖大部分都市区 | 第93-94页 |
5.2.3 中东部地区高铁网络率先进入提高中小城市时期 | 第94-96页 |
5.3 两种机制共同推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 | 第96-100页 |
5.3.1 自上而下机制 | 第96-98页 |
5.3.2 自下而上机制 | 第98-100页 |
5.4 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总结 | 第102-10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附录 | 第111-151页 |
附录一 2015年高铁站点复杂网络指标数据 | 第111-122页 |
附录二 2015年高铁班次联系权重 | 第122-15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