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佛塔经幢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的初步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缘起 | 第12-15页 |
1.1.1 吴越塔幢之概念 | 第12页 |
1.1.2 吴越塔幢的认知现状 | 第12-13页 |
1.1.3 建立吴越塔幢的资料谱系 | 第13-14页 |
1.1.4 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展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方法及其他问题 | 第15-19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2 关于已毁吴越塔幢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3 关于现存吴越塔幢遗存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4 研究时间跨度 | 第17页 |
1.2.5 研究地域跨度 | 第17-18页 |
1.2.6 关于吴越纪年 | 第18-19页 |
1.3 关于吴越塔幢历史资料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1.4 关于吴越塔幢遗存调查和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1.4.1 20世纪初欧洲人的调查 | 第21页 |
1.4.2 20世纪初日本人的调查 | 第21-22页 |
1.4.3 20世纪30年代营造学社的调查 | 第22-23页 |
1.4.4 1949年之后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 第23-26页 |
2. 吴越塔幢通考 | 第26-133页 |
2.1 凡例 | 第26-28页 |
2.1.1 寺院、塔幢的名称 | 第26页 |
2.1.2 塔幢的年代 | 第26页 |
2.1.3 塔幢的位置 | 第26页 |
2.1.4 塔幢的状况 | 第26-27页 |
2.1.5 塔幢的具体描述 | 第27页 |
2.1.6 塔幢的图片 | 第27-28页 |
2.2 衣锦军 | 第28-34页 |
2.3 西府杭州 | 第34-72页 |
2.4 东府越州 | 第72-79页 |
2.5 苏州 | 第79-87页 |
2.6 湖州 | 第87-93页 |
2.7 秀州 | 第93-98页 |
2.8 睦州 | 第98-101页 |
2.9 婺州 | 第101-106页 |
2.10 衢州 | 第106-107页 |
2.11 明州 | 第107-111页 |
2.12 台州 | 第111-121页 |
2.13 温州 | 第121-128页 |
2.14 处州 | 第128-130页 |
2.15 福州 | 第130-133页 |
3. 吴越塔幢的形制 | 第133-174页 |
3.1 吴越塔的类型 | 第133-143页 |
3.1.1 功能分类 | 第133-134页 |
3.1.2 结构材质分类 | 第134-143页 |
3.2 吴越塔的平面 | 第143-147页 |
3.3 吴越塔的塔基 | 第147-152页 |
3.3.1 基台形制 | 第147-148页 |
3.3.2 基座形制 | 第148-149页 |
3.3.3 佛教雕饰 | 第149-152页 |
3.4 吴越塔的塔身 | 第152-156页 |
3.5 吴越塔的塔刹 | 第156-160页 |
3.6 吴越经幢 | 第160-174页 |
3.6.1 建造人 | 第165页 |
3.6.2 体量 | 第165-166页 |
3.6.3 细部形制 | 第166-169页 |
3.6.4 建幢目的和功能 | 第169-170页 |
3.6.5 刻经 | 第170-171页 |
3.6.6 布局 | 第171-172页 |
3.6.7 建造顺序 | 第172页 |
3.6.8 关于唐幢的重修 | 第172-174页 |
4. 吴越塔幢的分布 | 第174-183页 |
4.1 吴越塔幢与寺院布局的关系 | 第174-176页 |
4.2 吴越塔幢的年代分布 | 第176-179页 |
4.3 吴越塔幢的国内分布及总数推测 | 第179-181页 |
4.4 分布图 | 第181-183页 |
5. 结语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