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导言 | 第8-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公共领域理论的内涵及其影响 | 第12-17页 |
(一) 公共领域理论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公共领域理论的特点 | 第13-15页 |
(三) 公共领域理论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三、网络议政的兴起和发展 | 第17-25页 |
(一) 网络议政的缘起 | 第17-18页 |
(二) 网络议政的历程 | 第18-25页 |
1. 网络议政的诞生 | 第19-20页 |
2. 网络议政的发展 | 第20-22页 |
3. 网络议政的推进 | 第22-25页 |
四、当前我国网络议政的主要形式 | 第25-32页 |
(一) 网上公布 | 第25-26页 |
(二) 网上直播 | 第26-28页 |
(三) 网上听证 | 第28页 |
(四) 网上投票 | 第28-29页 |
(五) 网上调查 | 第29-30页 |
(六) 网上论坛 | 第30-31页 |
(七) 网上微博 | 第31-32页 |
五、当前我国网络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一) 网络议政的非理性倾向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隐忧 | 第32-33页 |
(二) 网络技术的“知识沟”导致公民话语权力的不均等 | 第33-34页 |
(三) 公民文化的不成熟造成公共领域的伪性建构 | 第34-35页 |
(四) 网络的泛娱乐化趋势影响网络议政的目标达成 | 第35-36页 |
六、推进我国网络议政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36-43页 |
(一) 提供把网络民主的理想转换成常态性的实际运作的制度保障 | 第36-38页 |
(二) 构建和完善规范的互联网法规体系 | 第38-39页 |
(三) 加大政务公开与舆论开放的力度 | 第39-40页 |
(四) 创新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 第40-41页 |
(五) 加强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教育 | 第41-43页 |
七、结语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51-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