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农村垃圾设施建设重要性凸显 | 第15页 |
1.1.2 中央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 第15-16页 |
1.1.3 地方政府制定了适合本地的农村环境政策 | 第16页 |
1.1.4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四大首要工作之一 | 第16页 |
1.1.5 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村庄垃圾设施研究意义重大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1 提出基于三方沟通的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规划方法和思路 | 第17页 |
1.2.2 解决"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农村垃圾设施建设实际问题 | 第17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1.3.1 村庄生活垃圾 | 第17-19页 |
1.3.2 垃圾收集设施 | 第19-21页 |
1.3.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2页 |
1.3.4 案例选择—雅朗屯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2.1 城乡规划理论中的生活垃圾设施规划 | 第25-29页 |
2.1.1 规范标准 | 第25页 |
2.1.2 垃圾收集设施数量的计算 | 第25-27页 |
2.1.3 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的规定 | 第27-29页 |
2.2 中心地理论的选址和配置研究 | 第29-30页 |
2.2.1 理论简介 | 第29-30页 |
2.2.2 中心地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 | 第30页 |
2.3 沟通式规划理论 | 第30-31页 |
2.3.1 理念起源和含义 | 第30页 |
2.3.2 核心思想 | 第30-31页 |
2.3.3 沟通式规划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 | 第31页 |
2.4 国外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2.4.1 引入数量与行为分析方法的选址和配置研究 | 第31-32页 |
2.4.2 结合了GIS软件的选址和配置研究 | 第32页 |
2.5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2.5.1 传统人工分析方法的选址和配置研究 | 第32-33页 |
2.5.2 结合GIS等软件的选址和配置研究 | 第33-35页 |
2.6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36-50页 |
3.1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现状概况 | 第36-38页 |
3.2 平果农村垃圾设施建设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3.2.1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 第38页 |
3.2.2 自治区"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时期 | 第38页 |
3.2.3 村庄规划全覆盖时期 | 第38页 |
3.2.4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时期 | 第38-39页 |
3.3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规划分析 | 第39-46页 |
3.3.1 代表性村庄分析 | 第39-40页 |
3.3.2 雅朗屯村庄垃圾收集设施规划要点 | 第40-41页 |
3.3.3 上爱屯垃圾收集设施规划要点 | 第41-43页 |
3.3.4 晚宏屯垃圾收集设施规划要点 | 第43-46页 |
3.4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规划内容和问题总结 | 第46-50页 |
3.4.1 村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 | 第47页 |
3.4.2 村庄垃圾设施选址和配置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3.4.3 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五原则 | 第48-49页 |
3.4.4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页 |
第四章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研究 | 第50-76页 |
4.1 沟通式规划策略的提出 | 第50-58页 |
4.1.1 沟通式规划与参与式规划的比较 | 第51-52页 |
4.1.2 沟通式规划在村庄规划中的特殊适用性 | 第52-53页 |
4.1.3 沟通式规划流程的提出 | 第53-57页 |
4.1.4 调查问卷设计 | 第57-58页 |
4.2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垃圾收集设施分级配置策略研究 | 第58-60页 |
4.2.1 垃圾收集设施分级形式的提出 | 第58-59页 |
4.2.2 基于三方沟通的垃圾收集设施分级形式的选择 | 第59-60页 |
4.3 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策略研究 | 第60-70页 |
4.3.1 垃圾收集设施数量的计算 | 第60-65页 |
4.3.2 基于三方沟通的村庄垃圾收集设施数量的确定 | 第65-66页 |
4.3.3 基于三方沟通的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方法 | 第66-67页 |
4.3.4 基于三方沟通的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流程 | 第67-69页 |
4.3.5 垃圾分类收集形式的提出 | 第69-70页 |
4.3.6 基于三方沟通的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形式选择 | 第70页 |
4.4 基于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技术导则的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周边环境及设施外观设计 | 第70-75页 |
4.4.1 《导则》相关要求 | 第70-71页 |
4.4.2 家庭垃圾桶容器的选择 | 第71页 |
4.4.3 村组垃圾桶容器设计 | 第71页 |
4.4.4 村庄垃圾池的设计 | 第71-74页 |
4.4.5 村组垃圾转运站的设计 | 第74-75页 |
4.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基于三方沟通的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策略 | 第76-111页 |
5.1 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发展历程 | 第77-78页 |
5.1.1 第一阶段(2008—2012年):起步阶段 | 第77页 |
5.1.2 第二阶段(2013—2014年):曲折发展阶段 | 第77-78页 |
5.1.3 第三阶段(2015—):成熟阶段 | 第78页 |
5.1.4 反思 | 第78页 |
5.2 雅朗屯2011版村庄整治规划概述 | 第78-89页 |
5.2.1 现状分析 | 第78-81页 |
5.2.2 规划内容 | 第81-86页 |
5.2.3 新建村庄垃圾池遇到的问题 | 第86-87页 |
5.2.4 垃圾桶选址的困扰 | 第87-88页 |
5.2.5 规划反思 | 第88-89页 |
5.3 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问题分析 | 第89-93页 |
5.3.1 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修正 | 第89-90页 |
5.3.2 农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修正 | 第90页 |
5.3.3 设计方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修正 | 第90-93页 |
5.4 雅朗屯的沟通式规划策略 | 第93-100页 |
5.4.1 流程和方法 | 第93-94页 |
5.4.2 调查问卷内容与分析 | 第94-99页 |
5.4.3 存在问题的分析和修正 | 第99-100页 |
5.5 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分级配置策略 | 第100-101页 |
5.5.1 垃圾收集设施分级形式选择 | 第100页 |
5.5.2 垃圾分类收集形式选择 | 第100-101页 |
5.6 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及配置策略 | 第101-107页 |
5.6.1 垃圾收集设施数量的选择 | 第101页 |
5.6.2 村组垃圾桶选址的选择 | 第101-104页 |
5.6.3 垃圾池选址的选择 | 第104-106页 |
5.6.4 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5.7 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周边环境及外观设计 | 第107-109页 |
5.7.1 家庭垃圾桶 | 第107页 |
5.7.2 村组垃圾桶 | 第107-108页 |
5.7.3 垃圾池意象 | 第108-109页 |
5.8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1-11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1-114页 |
6.1.1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现状和问题分析主要结论 | 第111页 |
6.1.2 平果村庄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6.1.3 基于三方沟通的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选址和配置策略结论 | 第112-113页 |
6.1.4 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对村庄环境整治的作用 | 第113-114页 |
6.1.5 雅朗屯垃圾收集设施优化和配置研究对广西村庄环境整治的作用 | 第114页 |
6.2 创新点 | 第11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