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杂交水稻制种的历史发展 | 第10-11页 |
1.1.1 制种技术的探索阶段 | 第10页 |
1.1.2 制种技术的发展成熟阶段 | 第10-11页 |
1.1.3 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阶段 | 第11页 |
1.2 杂交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1.2.1 组织模式问题 | 第11-12页 |
1.2.2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风险问题 | 第12页 |
1.2.3 杂交亲本不良特性问题 | 第12-13页 |
1.3 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3.1 向规模化制种方向发展 | 第13页 |
1.3.2 向机械化制种方向发展 | 第13-14页 |
1.3.3 向标准制种方向发展 | 第14页 |
1.4 剑叶角度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水稻叶角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15-19页 |
1.5.1 叶枕近轴端的纵向细胞长度发生变化 | 第16-17页 |
1.5.2 叶枕近轴端细胞数目发生变化 | 第17-18页 |
1.5.3 叶枕部位机械组织强度下降 | 第18-19页 |
1.6 QTL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 第19-23页 |
1.6.1 单标记分析法(Single Marker Mapping,SMM) | 第20-21页 |
1.6.2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 第21页 |
1.6.3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21-22页 |
1.6.4 多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 | 第22-23页 |
1.6.5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valMapping, MCIM) | 第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 田间种植 | 第27-28页 |
2.3 性状调查 | 第28页 |
2.4 DNA提取、PCR扩增、银染和带型读取 | 第28-29页 |
2.4.1 DNA提取 | 第28-29页 |
2.4.2 PCR扩增 | 第29页 |
2.4.3 银染和带型读取 | 第29页 |
2.5 SSR标记筛选和InDel标记开发 | 第29-30页 |
2.6 目标区段缩短和候选基因预测 | 第30-32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3.1 qFla-8位点的遗传解析 | 第32-35页 |
3.1.1 qFla-2位点和qFla-8位点处近等基因系(NIL)的筛选 | 第32-33页 |
3.1.2 qFla-8位点所在染色体区段存在两个紧密连锁的位点 | 第33-35页 |
3.2 剑叶角度基因qFla-8-2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 第35-38页 |
3.3 67 kb区间段的候选基因 | 第38-40页 |
四 讨论及结论 | 第40-42页 |
4.1 讨论 | 第40-41页 |
4.1.1 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 | 第40页 |
4.1.2 qFla-8-2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40页 |
4.1.3 叶角的遗传机理 | 第40-41页 |
4.2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