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内关于民国体育的研究 | 第9-10页 |
1.2.1.1 民国时期体育法规、制度的研究 | 第9-10页 |
1.2.1.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的研究 | 第10页 |
1.2.1.3 民国时期社会体育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国内关于民国官制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1 中央官制研究 | 第11页 |
1.2.2.2 地方官制研究 | 第11页 |
1.2.2.3 部门官制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关于民国体育官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1 民国时期视学、督学研究 | 第12页 |
1.2.3.2 民国时期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研究 | 第12-14页 |
1.2.3.3 民国时期体育组织研究 | 第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体育 | 第14-15页 |
1.3.2 官制 | 第15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2.2.2 历史分析法 | 第1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5-43页 |
3.1 学校体育官制 | 第15-26页 |
3.1.1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 第16-17页 |
3.1.1.1 教育部(民国十四年以前) | 第16页 |
3.1.1.2 教育行政委员会 | 第16页 |
3.1.1.3 大学院 | 第16-17页 |
3.1.1.4 教育部(民国十七年以后) | 第17页 |
3.1.1.4.1 中央教育部体育委员会 | 第17页 |
3.1.1.4.2 教育部督学 | 第17页 |
3.1.2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 第17-22页 |
3.1.2.1 省市(行政院直辖市)教育厅 | 第17-22页 |
3.1.2.1.1 省市教育厅体育委员会 | 第18页 |
3.1.2.1.2 省市督学 | 第18-22页 |
3.1.2.2 县市教育局 | 第22页 |
3.1.2.2.1 县市教育局体育委员会 | 第22页 |
3.1.2.2.2 县市教育局督学 | 第22页 |
3.1.3 学校内部的体育官制 | 第22-26页 |
3.1.3.1 校长 | 第22页 |
3.1.3.2 体育委员会 | 第22-23页 |
3.1.3.3 体育部 | 第23页 |
3.1.3.4 学生自治会下设体育股 | 第23页 |
3.1.3.5 军事训练部 | 第23-25页 |
3.1.3.6 训育部 | 第25-26页 |
3.2 军队体育官制 | 第26-30页 |
3.2.1 大总统府军事处 | 第26页 |
3.2.2 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 | 第26-27页 |
3.2.3 军事委员会 | 第27-28页 |
3.2.4 训练总监部 | 第28页 |
3.2.5 陆军部 | 第28-29页 |
3.2.6 海军部 | 第29页 |
3.2.7 保安司令部 | 第29-30页 |
3.2.7.1 省保安司令部 | 第29页 |
3.2.7.2 区保安司令部 | 第29-30页 |
3.2.8 省保安处 | 第30页 |
3.2.9 县军事科 | 第30页 |
3.3 社会体育官制 | 第30-38页 |
3.3.1 社教机关 | 第30-37页 |
3.3.1.1 公共体育场 | 第31-32页 |
3.3.1.1.1 省市(行政院直辖市)立体育场 | 第31-32页 |
3.3.1.1.2 县市立体育场 | 第32页 |
3.3.1.2 民众教育馆 | 第32-34页 |
3.3.1.3 国术馆 | 第34-37页 |
3.3.1.3.1 中央国术馆 | 第35页 |
3.3.1.3.2 省(特别市)国术分馆 | 第35-36页 |
3.3.1.3.3 县(市)国术支馆 | 第36页 |
3.3.1.3.4 区国术社及村里国术分支社 | 第36-37页 |
3.3.2 保甲 | 第37-38页 |
3.4 民国体育官制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3.4.1 特点 | 第38-42页 |
3.4.1.1 体育管理网络尚未完善 | 第38-39页 |
3.4.1.2 存在交叉管理现象 | 第39-40页 |
3.4.1.3 具有体育管理职能的行政组织及职官日趋规范化和专业化 | 第40页 |
3.4.1.4 军事色彩浓郁 | 第40页 |
3.4.1.5 体育与卫生结合紧密 | 第40-41页 |
3.4.1.6 规定与实际运行之间差距较大 | 第41-42页 |
3.4.2 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3.4.2.1 民国时期各项体育制度初建 | 第42页 |
3.4.2.2 民国时期经济不发达 | 第42页 |
3.4.2.3 民国时期动荡战乱的大环境 | 第42页 |
3.4.2.4 民国时期尚未形成明确的体育概念和范畴 | 第42-43页 |
4 结论与启示 | 第43-45页 |
4.1 结论 | 第43页 |
4.2 启示 | 第43-45页 |
4.2.1 学习经验,总结问题 | 第43页 |
4.2.2 注重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 | 第43页 |
4.2.3 体育管理模式在变化中发展 | 第43-44页 |
4.2.4 从组织制度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