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衢州学院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文献趋势分析 | 第10-12页 |
| ·文献的分类综述 | 第12-15页 |
|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应用型本科院校 | 第15页 |
| ·人文素养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 ·访谈调研法 | 第17-18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人文素养培养的思想基础 | 第19-25页 |
| ·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 第19-22页 |
|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第19-21页 |
| ·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 ·人的和谐发展思想 | 第22-25页 |
| ·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 | 第22-23页 |
|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 | 第23-25页 |
| 第3章 人文素养缺失现状 | 第25-31页 |
|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偏低 | 第25-26页 |
| ·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失衡 | 第26-28页 |
| ·学生功利性价值观扭曲 | 第28-29页 |
| ·学生理想责任意识较差 | 第29-31页 |
| 第4章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 第31-38页 |
|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31页 |
| ·教育制度的不利弊端 | 第31-33页 |
| ·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学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矛盾 | 第32页 |
| ·学校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 | 第32-33页 |
| ·教师人文素养的不足 | 第33-36页 |
| ·学校相关负责人没有认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 第33-34页 |
| ·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缺失 | 第34页 |
| ·“两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34-35页 |
| ·“两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 第35-36页 |
| ·学生自身意识的欠缺 | 第36-38页 |
|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积极态度 | 第36页 |
| ·课外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人文活动 | 第36-37页 |
| ·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 | 第37-38页 |
| 第5章 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设计 | 第38-47页 |
| ·改革管理机制 | 第38-40页 |
| ·提升高校人文素养的管理理念 | 第38-39页 |
| ·增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建设 | 第39-40页 |
| ·创新课程体系 | 第40-42页 |
| ·构建人文素养通识课程新体系 | 第40-41页 |
| ·整合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 | 第41-42页 |
|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 第42-44页 |
| ·培养科学与人文兼备创新人才 | 第42-43页 |
| ·培养人格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 第43-44页 |
|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 第44-47页 |
| ·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 | 第44-45页 |
| ·创建特色的人文素养文化品牌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2页 |
| 附录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 附录二 教师访谈问题 | 第51页 |
| 附录三 学生访谈问题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