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9-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9-2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2-24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24-26页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1.3.1 互联网平台企业 | 第26-27页 |
1.3.2 平台企业的边界 | 第27页 |
1.3.3 平台企业开放度 | 第27-28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28-3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4.4 章节安排 | 第33-3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34-3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7-69页 |
2.1 国内外平台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37-50页 |
2.1.1 文献计量方法选择 | 第37-39页 |
2.1.2 境外文献计量分析 | 第39-47页 |
2.1.3 国内研究现状梳理 | 第47-49页 |
2.1.4 研究趋势整体判断:关注平台组织与战略问题 | 第49-50页 |
2.2 企业边界理论综述与平台企业边界研究 | 第50-60页 |
2.2.1 理论缘起:科斯《企业的性质》 | 第50-52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TCE)视角下的企业边界 | 第52-56页 |
2.2.3 资源基础观(RBV)视角下的企业边界 | 第56-58页 |
2.2.4 平台企业边界研究:TCE与RBV的融合 | 第58-60页 |
2.3 企业治理理论综述与平台企业开放度研究 | 第60-65页 |
2.3.1 理论缘起:伯利和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 | 第61页 |
2.3.2 研究脉络:从企业内治理到企业间治理 | 第61-63页 |
2.3.3 企业开放度与绩效关系:悖论及解决途径 | 第63-64页 |
2.3.4 平台企业开放度治理研究:对接治理理论经典框架寻求突破 | 第64-65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65-69页 |
3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建构式案例研究 | 第69-97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69-74页 |
3.1.1 方法选择 | 第69-71页 |
3.1.2 案例选择 | 第71-72页 |
3.1.3 数据收集 | 第72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72-74页 |
3.2 案例分析 | 第74-88页 |
3.2.1 阿里电商平台业务边界 | 第74-78页 |
3.2.2 典典养车平台企业边界 | 第78-80页 |
3.2.3 阿里百川平台业务边界 | 第80-84页 |
3.2.4 钱报有礼平台开放度 | 第84-85页 |
3.2.5 海尔创新平台开放度 | 第85-86页 |
3.2.6 小米手机平台开放度 | 第86-88页 |
3.3 跨案例比较 | 第88-91页 |
3.3.1 边界选择的跨案例比较 | 第88-90页 |
3.3.2 开放度治理的跨案例比较 | 第90-9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91-94页 |
3.4.1 平台企业交易和创新二重属性 | 第91-92页 |
3.4.2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的分析框架:TCE、RBV及其拓展 | 第92-93页 |
3.4.3 平台企业开放度治理的分析框架:治理模式与平台情境的匹配 | 第93-9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4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的量化分析:FSQCA方法 | 第97-121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97-102页 |
4.1.1 TCE与平台企业的边界决策 | 第97-99页 |
4.1.2 RBV与平台企业的边界决策 | 第99-100页 |
4.1.3 TCE、RBV和平台跨边网络效应的交互作用 | 第100-102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102-113页 |
4.2.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02-103页 |
4.2.2 研究样本筛选 | 第103-105页 |
4.2.3 变量赋值依据 | 第105-108页 |
4.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08-113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113-117页 |
4.3.1 QCA分析步骤 | 第113-114页 |
4.3.2 必要条件检验 | 第114-115页 |
4.3.3 条件构型组合 | 第115-117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117-120页 |
4.4.1 平台情境下TCE和RBV的解释力 | 第117-119页 |
4.4.2 平台情境下TCE和RBV的整合 | 第119-12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5 平台企业开放度治理的量化分析:FSQCA方法 | 第121-143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121-125页 |
5.1.1 平台开放度维度细化 | 第121-122页 |
5.1.2 平台二重性与情境条件引入 | 第122-123页 |
5.1.3 开放度构型与平台绩效 | 第123-125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125-135页 |
5.2.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25-126页 |
5.2.2 研究样本筛选 | 第126-128页 |
5.2.3 变量赋值依据 | 第128-131页 |
5.2.4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131-135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135-139页 |
5.3.1 QCA分析步骤 | 第135-136页 |
5.3.2 必要条件检验 | 第136-137页 |
5.3.3 条件构型组合 | 第137-13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2页 |
5.4.1 平台情境下开放度与绩效的作用机制 | 第140页 |
5.4.2 平台情境下开放度与绩效悖论的解释 | 第140-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6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的演化分析:纵向案例研究 | 第143-159页 |
6.1 理论基础与命题提出 | 第143-146页 |
6.1.1 网络效应与平台企业生命周期 | 第143-145页 |
6.1.2 平台生命周期与平台业务边界选择 | 第145页 |
6.1.3 平台生命周期与平台开放度治理 | 第145-146页 |
6.2 研究设计 | 第146-149页 |
6.2.1 方法选择 | 第146-147页 |
6.2.2 案例选择 | 第147-148页 |
6.2.3 数据收集 | 第148页 |
6.2.4 数据分析 | 第148-149页 |
6.3 案例介绍 | 第149-152页 |
6.3.1 战略探索期的策略选择 | 第150-151页 |
6.3.2 战略成长期的策略选择 | 第151页 |
6.3.3 战略成熟期的策略选择 | 第151-152页 |
6.4 案例分析与讨论 | 第152-156页 |
6.4.1 平台边界选择的阶段差异 | 第152-154页 |
6.4.2 平台开放度治理的阶段差异 | 第154-1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6-1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7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9-163页 |
7.1.1 平台企业具有交易和创新二重属性 | 第159-160页 |
7.1.2 平台边界选择机制是TCE与RBV的整合 | 第160-161页 |
7.1.3 平台开放度治理的维度细化和情境条件 | 第161-162页 |
7.1.4 平台边界选择和开放度治理存在阶段差异 | 第162-163页 |
7.2 理论贡献 | 第163-165页 |
7.2.1 对企业边界理论的贡献 | 第163页 |
7.2.2 对开放度和创新研究的贡献 | 第163-164页 |
7.2.3 对平台理论研究的贡献 | 第164-165页 |
7.3 管理启示 | 第165-168页 |
7.3.1 平台“万能论”和“垄断说”均存在误读 | 第166-167页 |
7.3.2 平台边界选择中未来能力培育至关重要 | 第167页 |
7.3.3 平台开放度是特定情境条件下的相机治理 | 第167-168页 |
7.3.4 平台企业更需要基于生命周期的快速迭代 | 第168页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68-171页 |
7.4.1 增加样本开展计量研究 | 第169页 |
7.4.2 利用仿真进行演化分析 | 第169-170页 |
7.4.3 平台企业间的竞合研究 | 第170页 |
7.4.4 行为视角下的平台研究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91页 |
附录1:开放式访谈提纲示例 | 第191-192页 |
附录2:半开放式访谈提纲示例 | 第192-193页 |
附录3:FSQCA学习资料和操作程序 | 第193-19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96-197页 |